浅谈教育
上周去济南与老师好友一聚,闲聊中说到了一些私塾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因为此前在比较流行的传统文化领域学习过,因此,就教育方面有一些看法:
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师说》说的最为透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本质也就在于此,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答学生的疑惑及使学生具备解惑的能力。
因此育人者当多关注学生所欠缺的是什么,当下社会背景下所授课内容能产生的社会价值与走向,然后能在学生们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提供相应的帮助。
教育——教育的形式是什么?
教育最好的形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有一种比较舒适的学习氛围,老师教授过程如鱼得水,学生学习趣意盎然,没有拘泥的形式,可以围炉论道,或是野外游学等等,只要师者有为人师长的德行,学生有尊重师长的心态,一切都是自然的,礼仪只是内在心态的外在表现而已。
教育——教育的方式是什么?
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勇武的子路,多思的冉求,逐禄的子张等等,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长与追求,来引导学生不断的学习成长进步,一直到“欲罢不能,既竭吾才”的地步。推而广思之,古代教授的礼乐射御马术等都是当下比较流行,代表社会地位的内容与方式;现在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也可以结合现在潮流下的一些内容,融入到一些科目里进行教授。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摘自《论语.子罕》,意为通过老师的引导约束,学习起来想停止也停不下来,用尽了自己的才力。
教育——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在流行一种对过程严格要求,对结果很佛系的解释:在很多教育方式中教育者施压,强迫式的要求学生去学习其所教授的内容,自我解读为——经典内容,给大家制造机会了,学多少是多少吧,多努力一点,就有可能多学一点。
对于这种理念我是不敢认同的,身为老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自己教授的内容被学生所接受,并且应用有方,有所成长与收获。这就要求师者在教学方面多下心思,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办?“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喜欢我的课?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讲授的内容?讲课方式是不是有问题?课件内容是不是不够新颖?学生们愿意学习什么东西?”等等。
当晚无意间看到有一档节目交《经典咏流传》,把诗词与流行音乐进行结合,用当下流行的方式唱出来,既不失经典的韵味,又听着听着舒服美妙乐于接受与学习,这不就是欲罢不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