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了解了父母怎样能促进儿童的能力——通过建立一个基于情感和合作的亲子关系,通过作为成熟行为的模仿者和强化者,通过运用推理和诱导性训练,以及通过指导和鼓励儿童掌握新的技能。现在,我们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看看有效的教养方式。
一、儿童教养方式
儿童教养方式是各种情形下的教养行为以及创造一个持久的儿童教养氛围的综合。在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中,戴安娜·鲍姆林德通过观察父母与学前儿童的互动,收集了有关儿童教养的信息。她的研究结果以及其他信息拓展了她的研究的调查结果发现,有三种特征在有效的教养方式和效率较低的教养方式中表现是不同的:(1)接纳与参与;(2)控制;(3)自主权利的给予。在下表中显示了儿童教养方式在这些特征上的区别。接下来,我们一次讨论每一种教养方式。
1、权威型儿童教养 权威型儿童教养方式——最成功的儿童教养方式——包括高度的接纳和参与,适度的控制方法以及给予适宜的自主权。权威型的父母是温暖的、无微不至的,对孩子的需要非常敏感。他们会建立一种快乐的、情绪满足的亲子关系,并且和儿童建立非常亲密的联系。同时,权威型的父母还会进行坚定、合理的控制;他们会坚持让儿童做出与年龄相吻合的成熟行为,并且对自己的期望做出解释。最后,权威型的父母会渐渐地、适度地给予儿童自主权,允许儿童在他已经准备好的领域做出自己的决定。
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权威型教养方式和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有关。包括学前期的乐观情绪,自我控制,任务坚持性和合作能力;以及在年龄稍大时的高自尊、社会和道德成熟性、杰出的学业成绩。
2、专制型儿童教养 采用专制型儿童教养方式的父母接纳和参与性低,强制性控制高以及给儿童很低的自主权。专注型父母看起来是冷漠和拒绝的;他们经常通过打击的方式来呵斥他们的孩子。为了实施控制,他们会大吼、命令和批评儿童。“我说了,你就得去做”是这些父母的态度。如果儿童违背了这些命令,专制型父母就会进行强制和惩罚。另外他们替自己的孩子做决定,希望孩子没有任何质疑地接受他们的言论。如果儿童没有这样做,专制型的父母仍然会进行强制和惩罚。
拥有专制型父母的儿童通常表现得焦虑和不开心,他们在沮丧的时候通常会做出敌意的反应,尤其是男孩会表现出高度的愤怒和反抗。女孩会很依赖,缺乏探索性,在面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会受到打击。然而,由于专制型的父母对控制的关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里会表现得更好,比那些父母不做要求的孩子更少地介入反社会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采用两种教养方式的父母。
3、溺爱型儿童教养 溺爱型儿童教养方式是温暖的、可以令人接受的。但是,这种类型的父母并不仅仅是去参与,而是过于纵容或者忽视了。溺爱型父母很少对他们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在儿童还没有能力做出决定之前,就允许他们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渐渐地给他们自主权。他们的孩子想什么时候吃饭、睡觉,就什么时候吃饭、睡觉,想看多少电视就看多少电视。他们没有学会礼貌或者做家务。尽管有些溺爱型父母确实相信这种方式是最好的,但是很多父母都对他们影响儿童行为的能力缺乏信心。
溺爱型父母的孩子往往是冲动和不驯服的。与那些父母给出明确期望的孩子相比,他们还过度要求和依赖成人,表现出较低的任务坚持性,较差的学业成绩,更多的反社会行为。溺爱型教养方式与依赖、低成就、反叛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男孩子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4、忽视型儿童教养 忽视型儿童教养方式具有低接纳性和参与性,也较少地进行控制,对自主权的给予表现冷漠。通常,这些父母情感疏远、抑郁,被生活压力所困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儿童。在低端的情况下,忽视型教养是儿童虐待的一种形式,被称作忽视。尤其当这种方式在儿童很小就开始实施的时候,它会打乱儿童所有方面的发展。即使当成人的不参与没有那么极端时,儿童也会表现出很多问题——情绪自我调控差;学习成绩困难,青少年期频繁的反社会行为。
二、为什么权威型教养方式有效?
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一样,对教养方式与儿童能力之间的关系的解释也是具有开放性的。或许适应良好的儿童,父母是权威型的,因为孩子具有合作型的气质特点。儿童的特性确实有助于父母更容易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冲动和反抗型儿童让父母很难对他们温暖、坚定和理性。但是纵向研究表明,权威型儿童教养方式可以降低困难儿童的紧张、负性行为,而强制性教养方式会强化他们。
权威型儿童教养方式似乎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创造一种可以产生积极父母影响的情绪环境:
·温暖的、参与性父母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安全的,为儿童提供了关心、自信和自我控制行为的榜样。
·权威型父母会采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控制,这会让儿童更加服从和进行内化。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要求符合儿童的能力,使得儿童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由此培养高自尊和认知与社会成熟性。
·权威型教养方式中的支持性是心理弹性的强有力来源,它可以保护儿童免受家庭压力和贫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差异
尽管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长处被广为认可,不同民族经常有着不同的儿童教养观念和方式。例如,与北美相比,中国的成人说他们的教养方式控制性更强。这种控制的强调是中国父母的特征,他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指导。高度的控制反映了孔子有关严格纪律、尊敬长辈以及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父母更多地参与教育等观点。与西方的父母相比,中国的父母看起来缺乏温暖,因为他们认为经常赞扬会导致儿童的自满情绪,从而阻碍了成功的动力。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化中,当控制变得严厉的时候,它就会具有伤害性。在对中国儿童的研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意味着强的认知和社会能力,但是专制型教养方式则意味着较差的学业成绩、强攻击性增加以及同伴困难。
西班牙和亚洲太平洋岛屿的家庭非常坚定地强调对父母权威的尊重,尤其是对父亲权威的尊重,而且父母会高度参与儿童的生活。尽管曾经被视为比较严格,当代西班牙父亲典型地花大量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并且是温暖而敏感的。
美籍非裔母亲通常期望孩子能够立即服从他们,并且把严格看成是促进自我控制和危险的周围环境保持警惕态度的重要因素。与这些观点一致,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美籍非裔父母使用更多的控制策略,他们的孩子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会更好。在很多研究中,体罚仅仅可能会对美籍高加索裔儿童造成攻击以及其他行为问题,而对美籍非裔儿童则不会。这并不是说扇耳光和打屁股是有效策略。但是它确实说明儿童对父母行为看法的民族差异可能会使其结果有所差异。大部分美籍非裔父母使用“严肃的”训导来限制儿童的体罚,并把严格与温暖、解释结合起来。
这种文化差异提醒我们儿童教养方式必须考虑宽泛的文化背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因素会影响好的教养方式:儿童和父母的人格特征,社会经济地位,扩展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文化价值观和实践以及公共政策。
在我们转向儿童虐待这个话题时,我们的讨论将会再一次强调有效儿童教养并不仅仅是父母想要成为好的父母就可以做到的。几乎所有父母都想要做好父母。不幸的是,当良好教养方式缺乏重要支持时,儿童——还有父母——都会遭受很大痛苦。
四、儿童虐待
儿童虐待和人类历史一样存在很长时间了,但是知道最近这个问题才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或许公众对儿童虐待关注的增多是因为在大型工业化国家中,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在近几年大部分报道中,每1000名儿童中有10名被发现受到虐待。
儿童虐待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身体虐待:攻击,如摇晃、踢、咬、打或者刺等
·性虐待:爱抚、性交、暴露癖、通过卖淫或者色情进行商业盈利,以及其他形式的性剥削。
·忽视:不能满足儿童基本的需要,如事物,衣服以及医疗照顾,教育或者监护等。
·情绪虐待:会造成严重精神和行为障碍的行为,包括社会孤立、反复无理的要求,嘲笑,屈辱,威逼和恐吓等。
1、儿童虐待的起源 早期的研究发现,儿童虐待来源于成人的心理障碍。但是,尽管儿童虐待在有障碍的父母中更为普遍,很快人们就发现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虐待人格类型’。有时即使“正常的”父母也会伤害他们的孩子。而且父母如果是虐待型的,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未必就是一个虐待狂。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儿童虐待,研究者们借助于生态系统理论。他们发现很多互动的因素——家庭、社区和文化——促进了儿童虐待和儿童忽视。下表中总结了与儿童虐待有关的因素。这些危险存在得越多,虐待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下面我们依次看一下每一类因素的影响。
2、儿童虐待的后果 受虐待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会破坏情绪自我调控、移情与同情、自我概念、社会技能和学业动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童会表现出严重的学习和适应问题,包括学业失败、严重抑郁、攻击性行为、同伴困难、物质滥用和行为不良。
这些破坏性的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呢?亲子互动的敌意循环对受虐待儿童来说更为严重。实际上,与儿童虐待具有密切联系的家庭特征就是夫妻虐待。很明显,受虐待儿童的家庭环境中充满了大量学习使用攻击来解决问题的机会。
而且在父母贬低性信息中,儿童是被嘲笑、被羞辱、被拒绝或者被恐吓的,这会导致儿童的低自尊、高焦虑、自责、抑郁以及努力逃避极端的心理创伤——有时会导致青少年的自杀倾向。在学校,受虐待儿童存在严重违纪问题。他们不服从、缺乏动机和认知不成熟会阻碍学业成就——而且进一步干扰他们生活上的成功。
最后,重复虐待的创伤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有关,包括脑电图显示的异常脑活动,fMRI检测出的大脑皮层和胼胝体体积减小、功能受损,以及压力激素的过多生成。这些因素增加了认知和情绪问题持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