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朝阳,又来到了泰师附小,今天又是一场文化盛宴。
第一项议程泰师附小张争妍老师带来的《等量代换》,由跷跷板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把一个量替换成与它相等的量,紧接着呈现出图形三角形+圆=12,三角形=圆+圆+圆,问:圆等于?三角形等于?
思考:要换谁?怎么换?(问题驱动教学目标,指向精准)这一问题突破了课堂的重难点,在汇报中张老师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也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不断补充,做到学生先讲,老师后讲的原则,后面的练习题张老师更是精心设计尤其是最后一题,设计很接地气,联系生活实际,两盒水彩笔和6支钢笔20元,三盒水彩笔和4支钢笔20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第二部分:“数学小屋”的显示
本环节更是展示了一个团队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以及一种传承,(师傅带徒弟代代相传)张争妍老师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发展起来,发起了“数学小屋”工作坊,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分享出来,为更多的青年教师指点迷津,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她就是引导教师走在幸福的研究道路上的那个人。
第三部分:刘万元老师谈数学文化——《圆的周长》
刘老师可是大师级别啊,对小学数学的研究很有造诣,每次听都觉得机会难得。今天他借助了《圆的周长》谈了数学文化
1:数学本身就是文化
课程标准中数学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2广义的数学文化——显性数学文化和隐形数学文化
3.《圆的周长》中的数学文化
这三问应该是教师每备一节课都要思考的问题,特别强调!
了解数学史,老师要现在客观的立场。不要特别强调中国,一定要放眼世界。《圆的周长》中的数学史阿基米德——刘徽——祖冲之都在起着关键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圆周率到底是为了周长才研究的,还是为了面积呢?我想孩子也可能这样想。
方法多样,割圆术是为了研究周长还是面积的呢?初此之外算圆周率的方法还有分析法,计算机辅助。
于老师的话:“静态的知识成果动态呈现”,的确是需要动脑子滴。
最后,李万讲主任讲述了如何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整体把握很重要。
法则是不断完善的,而不是直接告知。
一二三年级,所有的整数部分,包括大数到三年级全部结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精准度,。1-3年级可进行100道口算,规定时间5分钟,看正确率和平均分,一些知识教师可以延伸讲解,比如说表内乘法口诀,可以继续往后背1111121、1212144、1313169……这对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很大帮助,还有首同末和十的例子,都有助于学生计算,还有对称计算,数学的美如梅花一样,“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李主任今天主要讲了数与代数中的内容,听完之后收获颇多。也为我在平时工作中,指点迷津,解除了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