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山门)
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这所寺院,一个非常清静的所在——慈善寺。
这是一所鲜为人知的寺院,坐落在北京西郊燕山山脉的余脉、幽静的天泰山山麓之下。也许是因为太过偏僻,交通不方便,也没什么名气,规模又小,所以连很多的老北京都不知道这个山沟沟里还有这样的一所寺院。
寺院距离国道上的公交车站大约有三、四公里,国道旁的村庄名叫五里坨和黑石头。这里应该是舒庆春舒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一书中的祥子牵着骆驼,回北京城路过的地方。前往寺院暂时还没有公交车,只能自驾或乘出租车,叫个Uber 也行,要不就得乘11路——腿儿着,高德导航“慈善寺”就可以到山门外。山路弯弯,崎岖狭窄,虽然所幸的是沥青路面尚算平整,但尽是些上坡急转和下坡急转的胳膊肘子弯,又因路窄不易错车,所以对驾驶技术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
慈善寺原名天泰寺,因建设在天泰山麓而得名。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那个时候的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就是昌平区十三陵的定陵,唯一的那个被刨出来的万岁爷。早在明朝之前的东晋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时代,在京师的西北地区直到山里就建有很多的寺院,其中不乏一些很著名的寺院如:潭柘寺、戒台寺、定慧寺、法海寺、八大处、大觉寺和卧佛寺等等,很多很多。
这座寺院有着与众不同的建筑格局。通常的寺院都是以一条坐北朝南的中轴线为中心,依山而建,所有的殿宇楼阁树木几乎都是左右对称的,很像是一个个微缩的紫禁城。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的钟鼓楼、僧人们的禅房、护法伽蓝殿等等,再往后就是观音殿、毗卢阁藏经楼,最后面山顶最高处是高高耸立的宝塔,通常塔下都有地宫,地宫里瘗埋有佛祖的舍利,塔下或有几个历代高僧大德的小塔,格局也都差不太多,大同小异,据我所知在北京仅有三个例外:一是大觉寺,二是倒座庙,这三就是这慈善寺了。大觉寺是坐西朝东,也就是说早晨的阳光能照进各个殿宇,当然是正面的啊,偏殿不算。这是因为大觉寺建于辽代,是契丹人当皇帝,辽太祖就是那个耶律阿宝机。契丹人崇拜太阳,所以寺门朝东;第二是倒座庙,这所寺院与绝大多数寺院是完全相反的朝向:坐南朝北,大门正对着海淀西大街。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倒座庙现在只留下了名字,1988年扩展苏州街时被拆毁,其所有的建筑早已经荡然无存。我想里面供奉的一定是观音菩萨,记得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问观音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第三就是这所慈善寺了,这座寺院却是建筑在半山腰的一块还算平坦而不是很规则的地面上。整个布局就像是一个长柄的勺子一样,依照山的形势顺序排列,十分奇特。等我看完了寺院出来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有导游图的,就在大门旁边:果然布局排列像是一个北斗七星的形状。
寺院的形制不是很高,一看就是民间集资所建。殿宇多很窄小,有的根本就进不去人,只能在门外随喜礼拜。殿宇建筑都是灰砖灰瓦,红漆的门窗,极其朴素的风格。比不上那些敕建的什么什么禅寺那样富丽堂皇,也比不上那些金瓦红墙、单檐歇山顶,重檐庑殿顶的皇家寺院那样庄严雄伟。最让人弄不明白的是寺院的内容:这里供奉的多是佛门的诸佛菩萨,却怎么也供奉着道家的一些神仙,还有老百姓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甚至还有民国时期的将军冯玉祥也在这里有一个院子曾经居住过。
山门外有一小停车场,很是迷你,只能停了小车四、五辆。山门叫做文昌阁,是座二层阁楼,灰砖灰瓦红色的木质窗门和栏杆,小巧而精致。文昌阁是做啥子的?我听说过很多关于文昌阁的故事,全国各地有很多的文昌阁,最著名的是江苏省扬州市的文昌阁,听说文昌阁是道教文化中文昌帝君的住所。文昌帝君也被称为是文曲星君,他的特长就是颇有文化,工作是主管科举考试,谁当秀才谁中举人谁中进士谁中探花谁中榜眼谁中状元,都是他一人说了算。当然现在的学前班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MBA讲师教授院士什么的也都归他管——这权利还真是不小呢。旧时每年的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寿诞之日,官府和当地的著名的文人学士都要来这里奉祀。他们一个个虚头巴脑、互相吹捧、假迷三道、摇头摆尾、酸文假醋、支支吾吾、哼哼唧唧、之乎者也、吟诗作赋,此称文昌会。现在的文昌帝君也许不在这儿住了,可能与时俱进住别墅去了,于是文昌阁就改成了售票处,票价8元,真真的很公道的价格,售票员大姐坐在文昌阁里,想是受到了文昌帝君的熏陶和影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说话非常和蔼,慈眉善目的,笑容可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