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一:
我见:所有简单的都是易于传播的。——樊登
✏ 我思:1万个小时定律,听起来很简单,所以广为传播。然而简单的描述背后,却牺牲了严谨。很多职业的工作,超过了1万小时,但是并不是所有1万小时的定岗工作都能成就优秀的行家,比如医院打针的护士,比如清洁工人,比如无数授课超过1万小时的老师。这个观点,可以进一步延展:凡是已经被一定受众群体认可的某个观点,我们就要小心了,可能是因为牺牲了严谨的简单,而获得了你的关注和记忆。现在很多文章的标题,以及整个网络的语音,都非常地“新媒体”,新媒体的一大特性就是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可以为了博得眼球,让观点,结论语句变得简单勾人,至于是否严谨几乎不在考虑的范围。生活在深度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我们尤其要清醒地意识到很多的语言和文字背后的复杂性和概率性,相信但是不轻信,要给脑子上根弦:这件事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没有想得那么容易。
卡片二:
我见:“谢皮科效应” ,谢皮科是个卧底警察因为跟同事格格不入所以被陷害,调查警察贪污腐败的时候他又出来作证,又使他陷入危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没错,因为别人也在那么做,当你跟别人不同的时候就会格格不入。查理说:如果你把葡萄干和大便搅在一起,你得到的仍然是大便。
✏ 我思:“谢皮科效应”无处不在,因为从众心理是人类的天性,当人们的行为、观点只有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时候,大家才会觉得安全和舒服。要想避免“谢皮科效应”需要智慧和勇气。
首先需要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的智慧:别人和你不同,不代表别人是错的。同样,你和别人不同,也不代表自己就是错的,我们应该建立独立个体的自信。其次我们应该有勇气,当我们卷入“谢皮科效应”陷阱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有决心瓦解这样的群体氛围文化。我们不能因为知道别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如此做。比如很多行业的潜规则,过去卖水果的给水果打蜡,看起来又光又亮,卖相特别后,容易卖上价,大家都这么干,没人觉得这是错的,或者即使知道这是错的,但是大家都这样干,我不这样干我就销量不好,我就吃亏了,所以必须这么干。在各个生产服务领域都曾出现过“谢皮科效应”,比如食品添加剂问题,比如洗澡蟹等等。在被“群体裹挟”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清醒冷静地在被裹挟的过程中,能够不盲目从众,寻找差异化,坚持自己的调性是为上策。
卡片三:
我见:你一旦开始做坏事,那么第二次做就容易多了,到最后,你就会成为道德败坏的人。
✏ 我思:0和1有本质的区别,1和100的区别不大,有1就会有100。生活中各种会导致消极严重后果的诱惑很多,要守住初心和第一次。很多违法违纪的人,他们之所以道德败坏,以致于最后受到法律的严惩,正是由于这致命的第一次,只要有了第一次,回头是很难的了,所以人们才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因为要克服很大的心理惯性,极强的自律,才能纠正自己,才能在犯错误之前悬崖勒马。在“谢皮科效应”场景中,人们第一次开始做坏事,会更加心安理得,因为是打着从众的大旗,有大量群众一起做靠背。
如何在事前抵制做坏事的诱惑,归结了几条:1.主动远离坏事诱因,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2.想想长远的影响,多次经常想象做了坏事的后果;3.多做一些正向的其他事情,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想犯错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