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一种民族大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一种报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献身精神,这些无不闪烁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辉。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不但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满腔热情宣誓了一个诗人的尊严,更表明了一位士大夫的爱国情怀。
生命虽不能万古长青,但精神却可以不朽。在他人生的尽头,陆游以诗遗志,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这种精神坚守也就成了南宋苟安者心中的定海神针,成了南宋流亡百姓的信念之灯,成了这一悲壮时代仅存的一点亮色。
薪火传承,精神不绝。这也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无论历经多大的磨难,总能化险为夷的一种精神力量。“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悍然侵占了我国东北以及热河省的大部分地方,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抗联”为首的无数爱国人士,不甘心做亡国奴,不甘心日本铁蹄践踏我国领导,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抗日,谱写出了一曲曲捍卫江山社稷的悲歌。
知遇之恩,倾生相报。三国名臣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辅佐刘备鼎立于乱世,三分天下;六次北伐,巩固蜀汉;勤于政事,一心为国。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了千古英名。
周恩来,本是一介儒生,深感国家的积贫积弱,志存高远,立誓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民族危难之时,国家存亡之秋,他积极投身革命,矢志不渝,历经磨难,终成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他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在国家深陷动荡之时,虽无法力挽狂澜,但他心急如焚,忍辱负重,竭心保护忠良,积劳成疾,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
国可破,身可辱,志不可夺,这是宋代文天祥的写照。战败被俘,敌人威逼利诱,他以诗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置生死于度外,立民族尊严于内心,不当朽木,甘当脊梁,这是文天祥心中誓死不变的大义。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惧豪强,不惜乌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虎门销烟,功传后世。后虽被流放新疆伊犁,但胸藏江山社稷,心怀民族大义,以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昭告世人,足见其赤子丹心。
不计个人名利,不计是非功过,但图江山社稷之安危,民族利益之得失,胸怀宽广,意志坚韧,这是林则徐的坚守。
“位卑未敢忘忧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居庙堂之远;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之时,还是在怀才不遇之中,时刻都将“忧国忧民”情怀牢记于心。
钱学森,中国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无数海外学子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表示要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新中国,钱学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巨额保释美金后才释放了他。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9月17日,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开启了他研发我国国之重器之旅。
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扪心自问,对照反思,我们能否做到身处逆境而不气馁,身居高端而不忘乎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心向大众,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大义。因此,作为时代骄子,只有面朝大海,胸怀家国,我们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