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的故事

雷子老师读《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之九

【原文】(《越王勾践世家》)

【解读】范蠡辞相去齐后,经商家致千金,名震齐国。齐人想任他为相。但他觉得这是不详预兆,就散了家产,出行到楚国的陶邑,继续经商。很快又累积巨万财富。

他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抓起来。他打算派小儿子带着千镒黄金去找庄生帮忙。大儿子觉得自己是老大,应该为家担起这个责,甚至以死争取。于是就让大儿子去了。

大儿子找到庄生,发现他的家偏僻而穷困,就有点怀疑。但还是把金子和书信交给了他。庄生嘱咐他快走,而且等小儿子放出后不要打听释放的原因。

大儿子不放心,就没走,并继续找其它贵人打点帮忙。

其实庄生非同寻常,非常重要廉洁,在楚国威望极高,楚王常听他的。他就设法劝楚王行善修德,大赦囚犯。楚王听从了。

大儿子听到风声,知道小儿子可以被放了,他觉得楚王大赦,跟庄生并没有关系。

于是他就去庄生那里,委婉地要回了金子。

庄生非常气恼,于是又对楚王说,范蠡的大儿子到处打点官员,人们以为楚王大赦不是为了民众,而是为了范蠡的儿子。楚王大怒,下令不得释放范蠡的二儿子。

大儿子带着弟弟的尸首回到家里,大家痛哭流涕,只有范蠡大笑。他说,大儿子跟随自己创业,知道赚钱不易,所以吝啬。小儿子生下时家庭已经富了,不知道钱怎么来的,所以也不会吝惜钱财替人。本来要小儿子去,应该能成,换成大儿子去,现在这个结果,是预料之中。

 我们最后分析一下长子的特点以及范蠡的智慧。

长子把事情办砸,有两大原因。一是多疑,二是吝财。他的多疑表现在对父亲的不信任,除了父亲让他交给庄生的千金之外,他另带了百金用于自己的其他的活动经费。庄生让他尽快离去,他却继续找更多的人帮忙。他的吝财,更是不知轻重,最终葬送了弟弟。

  再分析一下范蠡。范蠡明明知道长子完不成任务,自己早就看清了事情的结果,却没办法让别人去明白,只能任由事情发展。就如《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因为圣人的境界远远超过众人,所以他没办法让众人去理解,没办法让众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只能任由人间万物按照既有的道理去发展。似乎“不仁”,这就是“大仁”的境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