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是以世间万物相互联系为基础,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面对纷繁复杂世界,通过培养辩证思维提升认知能力,既是改造自我,也是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
1.培养辩证思维,从打破简单的因果逻辑开始
建立因果关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一步。远古的祖先们,总是试图用眼前的“结果”去探寻发生的“原因”。比如,天为何会刮风下雨?人为何会生老病死?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等等,祖先们对世间万物有太多的疑问,但受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又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于是便充分运用简单因果的思维模式,创造出了所谓的神。自从有了神,所有疑问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神创造了一切。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因果逻辑。
老祖宗的行为方式,其实揭示了人类一个基本思维规律,即,总是试图寻找最简单的因果逻辑解释问题,将因果之间用用直线相连,形成直线思维。这反映的是人类“就繁从简”的天性,但也是各种谬误的重要成因。
比如,非洲一个原始部落,居然用头上的虱子来医治发烧。人发烧了,就在头上放一把虱子。这有效吗?当然没效。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原因居然是,他们发现,人在发烧时,头上的虱子就会减少,那么恢复虱子的数量,能否让身体复原呢?于是,便形成了通过补充風子数量治疗发烧的土办法。其实,人的体温升高,虱子热得不行,自然就会跑掉。因为人发烧导致虱子减少,而不是虱子减少导致发烧。他们仅从简单因果逻辑认识问题,结果造成了因果倒置的笑话。
再比如,常有长辈讲,大屁股女人容易生儿子。真是这样吗?稍有点基因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生儿生女主要是男性的染色体决定的,与女性的腰臀比根本没有关系。但为何会有如此说法呢?原来,由于男婴的头颅往往比女孩大,生产时常把母亲的盆骨撑得开些,久而久之,接生婆就形成了生男孩母亲屁股大的印象。其实,是因为生男孩造成屁股变大,而不是屁股大能生男孩,这也是个因果颠倒的例子。
简单因果逻辑造成的质疑还很多。比如,有人对比发现,喝红酒的人往往更健康。但真是红酒使人健康吗?其实红酒里那点养生物质,很多水果都能满足。之所以喝红酒的人健康,其根源不是在红酒本身,而是红酒的人往往更注重生活品质,他们大多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和健康意识。因此,是更健康的人喝红酒,而不是喝红酒的人更健康。
一位朋友对我讲,小时候他母亲非常节俭,为鼓励母亲大胆花钱,他常以“能花钱才能挣钱”这句话来争辩。这话听起来似乎不错,但细细一想,也是犯了简单因果逻辑错误。“能花钱”的表象下是“会花钱”,这跟挥霍浪费是有本质区别。虽然表面上看都是花钱,但是有“花好、会花”这些深层条件,而不是简单的因果逻辑表象。
简单的因果思维,也是一种直线思维,就是习惯于一种单向的、单维的、线性的方式思考问题,这样的人往往容易钻牛角尖。比如恋爱中的女孩子,给心上人发一条短信,如果十分钟不回,就可能认为对方不太在乎自己了;半小时不回,就会想到是不是在跟别的女人约会;一小时不回,也许就认为对方不爱自己了。而真实情况是,对方忘了带手机。结果一开机便收到女朋友发来的十多条短信,从最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愤怒,直至要死要活,甚至看破红尘……女朋友已经用简单的直线思维,完美地钻过一次牛角尖。
2.从“三个基本规律”中解读辩证思维
首先,辩证思维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所谓对立统一,就是承认世间万物亦阴亦阳、亦真亦假,他们相互斗争发展,却又同存共生。其中经典的是“卖伞与卖帽子”的故事:一位老太婆问一位禅师:我每天都很忧愁,因为我的大女儿嫁给一个卖伞的,二女儿嫁给一个卖帽子的。晴天的时候,我担心大女儿家生意不好,雨天的时候我又担心二女儿家生意不好,所以每天都过得很纠结。禅师听完笑道,你应该每天都很高兴才对呀,天晴时二女儿家帽子就好卖,雨天时大女儿家雨伞就好卖,老太婆听完会心一笑,终于解开了心结。故事中,卖伞和卖帽子这对矛盾,在“是否下雨”这个事件里,既有“总有一方生意差”的对立面,也有“总有一方生意好”统一面,体现了对立统一原则。
辩证思维还体现在换位思考。导致一战爆发的萨拉热窝事件,从表象看是奥匈帝国欺人太甚,居然在塞尔维亚国耻日搞军事演习和友好访问,简直是赤裸裸的挑衅和威胁。但站在被刺杀的皇储斐迪南大公的角度,事情却完全变了模样。这天是他和妻子索菲亚的结婚纪念日,平民出身的索菲亚在国内享受不到王妃待遇,主要是带她出国风光一下罢了。然而,换位思维的缺失,不仅让这对年轻人丧命,还将整个欧洲拖入战火,酿成了史无前例的人类惨剧。国与国这般,人与人更是如此。人际交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一些换位思考,就会多一些包容理解,往往能作出更理性抉择。
胡适苦口婆心地说,千言万语也是为了教人一个不被迷惑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正反两面辩证看问题。世间万物亦阴亦阳,不存在绝对真理,我们只能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相对较好的选择。譬如,在社会上,女性的工资普遍比男性低一些,因为女性受到家庭和孩子的牵拌更多些,贡献的价值常常也要低一些。如果过分强调同工同酬,虽然行的是正义之举,但却可能让更多女性丢掉饭碗。再比如,富士康等企业确实看中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干的是剥削剩余价值的行当,然而它却实实在在提供了就业岗位,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境遇,至少在现阶段,满足了当地人的首要需求。
其次,辩证思维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
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揭示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曲折的、螺旋式的向前发展。具体讲,整个事物的发展,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当你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你可以先选择你不想要什么。每年军转干部转业时,不少人为选计划安置还是自主择业而纠结,有位厌倦了体制内生活方式的战友对此却很坦然,他表示,当时也不知道要哪样好,但他清楚知道自己不想要哪样,于是选择就容易了。
这种规律运用在科学上就更加普遍了。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做了1500多次试验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有人嘲笑他失败了1500多次,他却回答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发现了15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最后,爱迪生就是运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终于找到了钨丝这种材质。
可以说,否定之否定原理,撑起了科学的大厦。人类认识世界,都是先提出一个认为合理的假设,然后通过否定之前的假设,得出更合理的解释。当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假设,显然比“天圆地方”假设更为合理,于是人类对天体的认知更进一步;后来“日心说”假设又遭到质疑,后人又提出了更合理的假设,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前进,也揭示了科学发展的真实面目。人类从哪里来?或许将来某一天,质疑进化论的人会提出更合理的假设。
最后,辩证思维符合“质量互换”规律。
所谓质量互换,就是揭示世间万物此消彼长、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方面的故事就很多了,比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等等,都试图说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生活中,当我们要去实现一项宏伟的目标时,往往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可以执行的、较小的任务,在一点一滴中解决困难、实现突破,最终滴水穿石、涓流入海,实现量变到质变,也是这个规律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