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
中国很早就有史官,记录君王的事和言。
春秋时,《春秋》、《尚书》是简单记录当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事、言分开,只列提纲。分开记录,对历史人物的刻画非常简单,没有太多文学性。
到《战国策》《左传》和《国语》,他产生的飞跃,一是故事化,二是以人为中心,结合事与言,记录的历史有了故事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栩栩如生,但只是片段的。
到了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但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而且是将人物的一生集中起来写。能充分的去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史记》达到顶峰,二十四史之首。
后来的史学家将注意力放在史料收集、考证,抛开文学家的角度去写,比如班固的《汉书》。
二、司马迁
司马迁,字字长。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夏阳龙门,祖上为周的祭祀官员,与史相关,父亲是史官。小时家中并不宽裕,司马迁帮家中放牛。
公元前135年,小司马迁被父亲司马谈接到了长安。除了跟着父亲看历史资料,向老博士伏生请教,他还有两个专业老师,一个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另一个是孔子的后裔孔安国。
跟着董老师学春秋,跟着孔老师学古文。
公元前125年,20岁的司马迁开始历时十年的行万里路的生涯。他从长安出发。过长江、登庐山、观钱塘、上姑苏、望五湖、访齐鲁,切身感受有温度的历史。
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出任郎中,随汉武帝出行。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随汉武帝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路上,彻底倒下了。临终前交代儿子一定要写出史书。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成为了下一任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
公元前108年,父亲去世三年后,他继承了毕竟他的写作flag是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这个flag司马迁可以说是吃了不少苦。
公元前99年,受李陵事件牵连,被下狱,受到宫刑。(这件事让司马迁着眼于更高点,会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帝王将相,去记录历史,而不会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
公元前91年,《太史公记》画上句号。13年的心血完成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巨著。526500字,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包含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三、司马迁作品
《史记》:
130篇,50多万字,包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多出的29000字,是褚少孙进行的增补。
《报任安书》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他在狱中给司马迁写信,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希望从监狱出来后,任职中书令的司马迁向汉武帝求情,不要杀了自己。
司马迁为难,悲痛,经历了李陵之祸后,对汉武帝的了解更多,所以他只能见死不救。
《悲士不遇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