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代历史散文发展趋势
理解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看。
我国古代重视历史传统,注重历史人物的“事”和“言”。
之前学过的先秦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春秋》、《国语》等等。
春秋之前到春秋时期,《春秋》尚书》等史书,记言只是当时统治者对政策的简要说明,记事只是简要提纲,而且事、言分开。
到了《战国策》,就发生改变。《左传》、《国语》的记言记事为中心的做法,变成了以人物为中心。但是,战国策写人只是个片段。
《史记》就不同,不但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而且将人物一生集中一起写,这样充分刻画了人物性格、命运和特点。
《史记》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书写历史,文学家难以为继,只好把“历史”交给史学家去研究,史学家跟注重史料的收集、史实的考证,而不再顾及历史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同时先秦时期的不少子书也有记载历史。汉代还有不少杂史,如《韩诗外传》《说苑》《列女传》等等。成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的萌芽形式。
二、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活动跟他写作《史记》关系极为密切的三个方面。
一、家世和家庭。司马氏世典周史。其父亲司马谈事太史令。老师董仲舒和孔安国。
二、中青年时期的漫游。三次出游路线,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三、李陵之祸。前99年,李陵被俘虏后降匈奴,司马迁为其求情,被疑结党,牵扯入狱,后行宫刑。他和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导致司马迁超越了统治阶级而更加客观属实地写史。这件事让司马迁认识到汉武帝的偏私以及当时政治内幕的黑暗和世态炎凉,也认清自己社会地位的卑微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更认识到“立德”和“立功”的不可能。
三、司马迁的著作
1、《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原本只有526500字,比原来多了29000字,说明有人进行了增补。
1)、从《太史公书》到《史记》,本书在魏晋之后或者东汉时期才被称为《史记》。
2)、内容,全书130篇,50多万字,包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2、《报任安书》和《悲世不遇赋》
《报任安书》,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任安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当霍去病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信,逐渐凌驾在卫青之上的时候,卫青的故人、门人都投靠霍去病而且获得官职,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力于卫青。在巫蛊之案中,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手握重兵,戾太子刘据派人持节到他那里请求发兵助战,他受节,但不发兵,没有接应太子。后来太子被认定为无谋反之心,只是说太子因为“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的困局下不得已而“子盗父兵”,汉武帝感悟到太子的冤屈,于是检讨先前做出的处置,当初与太子战、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继而对任安没有支援太子产生怀疑,怪他坐持两端,于是判他腰斩之刑,十二月就行刑。任安认为只是被冤枉的,他认为司马迁经常可以见到皇帝,而且他跟司马迁关系匪浅,就写信给司马迁请求救援。
司马迁收到这封信心中很为难,。他了解汉武帝,自己也尝试过皇帝盛怒之下带给自己的痛苦,他不愿意再遭受第二次“李陵之祸”,虽然他跟任安关系交好,两家熟悉。但是司马迁知道汉武帝一心要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罪是不会被改判的。他把自己的见死不救的苦衷想老朋友说明,请求任安原谅,于是写下这份长信。
第一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是答复迟表示歉意。
第二段,说明自己因受宫刑,已不属于士大夫之列,难以参预朝政。
第三段,陈明自己惨遭宫刑的原因。
第四段,申诉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五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六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体,清晰透辟,语言丰富而生动句子长短参差,排比、偶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感情色彩。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包含真情,不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悲世不遇赋》,司马迁晚年制作,是一首咏怀之作。
从全文意脉来看,此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深受委屈的怨艾,并表现这种委屈将终生不得伸展的失望乃至绝望的心境。同时又表现了自己要公正记载历史事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愿望,并相信自己的思想已倾注在著述之中,一定能为后世的哲人所理解,自己的著作也能够流传后世。最后又委婉地说明了《史记》暂时不能上奏朝廷公布于世的苦衷。全赋表现了对现实政治黑暗,是非不明,法律不公的困惑,以及自己横遭灾祸,刑非当罪的无限委屈和迷惘,同时也表现了要恪守正道,尊重历史,尊重客观的志节。全文充满了对人生价值的积极思索,又伴随着真理被扼杀正义被压抑的弱者的痛苦呻吟,思想含量极为丰富。
本赋的思想意义相当深刻。封建专制制度的存在不仅和人民利益相对立,而且也是扼杀人才,摧残正义的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