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能是绘画启蒙的原因,之前认为好的绘画就是要画的“像”,所以也就不太喜欢中国古代绘画,感觉画的实在是不“准确”。虽然随着年纪增加,也逐渐知道了这是个幼稚的偏见,最近又阅读美术史,却又有了点心得。
促成我新的认识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中国的“文人画”。中国古代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本就出身贵族,或者身居高位,或者辞官退隐山林,他们画画不是政治任务,没有雇主的要求,甚至不需要給别人看,他们画画基本上是为了自娱自乐。既然如此,就会非常自由。自由主要表现在大概三个方面:
一是选材,不再画政治绘画,不需要给身份显赫的贵族画,可以画任身边的事物,主要为了表达自己。例如王维,算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他曾经画了一幅画,叫《伏生授经图》,画的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是秦朝焚书坑儒之后,没有了书,伏生凭借记忆讲书默写下来,给后代讲授,王维认为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就给他画了一副肖像。
二是绘画形式,形式上通过各种笔触的创新运用,来表达绘画,追求写意,不在为了画的像而画,文人画之前,或者西方印象派之前,绘画是为了给雇主画的,你不能画的很主观,你需要画的像,不然是拿不到工钱,会被开除的,也就是说之前的画都是“订件”,而西方真正开始摆脱“订件”约束,自由的玩起笔触,是从印象派开始的。可以说,中国画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某种意义上是先进与西方绘画的。
三是绘画主题,从选材可以看出,绘画对象的改变自然主题也会发生变化,从歌颂国家的壮大,帝王的伟大,变为对大自然对歌颂,对平民百姓对关心。
中国画看着确实没有西方同时期的绘画准确,但其实是更加自由,用多变的笔触画出事物的客观或者主观印象,而这种绘画理念,在西方从十九世纪后期的印象派才真正开始。因为那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需要太多的画家的“订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