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再次翻阅了《皮囊》一书,其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
看的最通透的阿太,她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对谁都狠,包括自己。女儿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滴泪都没有掉。杀鸡没杀死,直接摔死。切菜把指头切掉了,大家忙成一团,她自己倒像没事儿人似的。正因为如此,才活到九十多岁,这个强大的内心啊。大家都把皮囊对应了灵魂,我倒觉得无关乎灵魂,内心确实是无比的强大。倒是我们的灵魂被阿太的强大内心震撼了。
阿小,香港的“公子哥”出生,小时候的优越条件羡煞旁人,到成年后家境败落,沦为蓝领。这也是宿命中的结果,不可能人人都成李嘉诚。但苦的是一辈子少有朋友,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张美丽的故事,死于舆论压力,这个故事不新鲜,但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杀人的威力。但到了现在这个遍地潜规则、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再也不会有张美丽了。为她点赞!
残疾的父亲,偏瘫床上,从坚持锻炼,到彻底绝望,寻求速死,再到变成老小孩,最终怕死。这是个铁的规律,彻底的无奈。我们小老百姓,几个人能有超凡入圣的境界,几个人能做到不怕死?我就怕死。
迷信的母亲,为了生个男孩儿,求神拜佛,她不一定就信这个,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心灵上的安慰。生了儿子以后真就信了。宗教是劳动人民的麻醉剂,在这里成了真理。不过很欣赏她那份执着的要修建房屋,也许只是属于她和他的浪漫。
厚朴的故事,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为了追求城市高干女孩儿,玩浪漫。师范大学离艺术近,玩起了乐队。被甩,接着玩乐队,最后被开除,流落街头。父母接回农村去,当了代课老师。巨大的落差导致精神分裂,自杀。经济基础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好多东西是玩不起的。
蔡崇达的小说,写的太过于真实,成了拷打灵魂的作品,每部不长的小说仿佛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摘自书中的话: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但没有了皮囊,灵魂该去何方?我们没有完成使命之前,必须保护好自己的皮囊。
即使没有美丽的皮囊,也要努力去拥有一个强大而有趣的灵魂。为之奋斗!
人生迷雾重重,一旦想清其中关节,耳目就会焕然一新,由此产生出一种叫做真性情的人。这类人在历史上如此稀少却如此可爱,虽然尘世污浊不堪,皮囊藏污纳垢,却能保持一颗真正的赤子之心,不受皮囊的束缚,超脱六界之外,活出真正的自我。
在这充满表象的世界中,你是愿意浮在生活的表面上,尽心尽力的伺候皮囊求得感官上的满足,还是愿意潜下心来观察生活的本质,求得灵魂的解脱呢?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是有一句话却值得我们深思:了却平生青云志,空留一副臭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