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个观点:
“看花,要将花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中来;看山水,要将山水的精神收入到自己的眼神中来。”
不要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外界,这叫“精神内收”。观赏到了美景,就专注于当下的愉悦感受,而不是急于分享到朋友圈让别人给你点赞。
做一件事情,只是为了觉得这件事值得去做,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
专注当下,不困于心,不累于情。活得越来越舒服的人,都学会了精神内收。
1 不倾诉
知乎上有个话题: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有哪些?
有个高赞回答说:少了虚张声势,多了不动声色。
年少时,我们大肆渲染自己的喜怒哀乐,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或者安慰。
年岁渐长才慢慢领悟:快乐并不会因为分享而加倍,痛苦也不会因为倾诉而减半。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于你天大的快乐,在别人眼里或许根本不值一提;于你惊天动地的伤,于别人可能是随手拂过的尘。
或许成熟,就是一个逐渐发现自己在别人那儿不重要的过程。
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所以永远不要试图在别人那里找慰藉。期待别人的安慰,注定会落空;强求别人的理解,注定会失望。
到了一定年纪,把向外界求助的念头,收一收。委屈自己消化,故事不必逢人就讲。
2 不攀比
在纸上画一条线,不能以任何方式把这条线截断,请问如何把这条线变短?
答案很简单:在原来的线旁边画一条更长的线。
没有那根长线做比较,这条线就是一条正常的黑色直线,它没有所谓长和短。
人生亦是如此。
有了对比,才有了聪明与愚蠢,有了比较,才有了穷丑笨与白富美。
所以作家马歇尔·卢森堡才会说:
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比较之所以是万恶之源,是因为我们总在拿不同起点的人,来羞辱自己。
每个人的天赋、出身各不相同,把所有人放在一个天平上去称,也不公平。
所以,不要总盯着别人的拥有,学会把目光往内收。虽然你没出身富贵之家,却也身体康健衣食无忧。
没有功成名就被人仰望,却也有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暖。
不羡慕别人的光鲜,细数当下拥有,才能行得洒脱,活得自由。
3 不在意
荷兰作家罗伊·马丁纳曾说:
“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再为别人对我看法而担忧,只有我们不需要外界的赞美时,才会变得自由。”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在为自我设置囚笼。
多少人为了迎合别人而隐藏自己真实的喜好,为得到别人认可去做自己原本讨厌的事情。
渐渐地动摇了自己的初心,慢慢丢弃真实的自己。
越努力演戏,内心越空虚。
或许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建立起自己的评判体系,而不是拿别人的尺子来丈量自己。
在意别人看法时,世界的中心在他处;专注自己的内心时,世界的中心才是自己。
4 不计较
《一禅小和尚》中有一段话发人深省:
在清水中放一颗糖,不会太甜,但放一勺醋,就会很酸。
捡到钱不会高兴很久,丢了钱却让你懊恼很久。
人不能因为一件喜事而高兴一整年,却可以因为计较一件小事,郁郁寡欢。
一切烦恼由心起。
你纠结什么,什么就会成为你的烦恼,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成为你的煎熬。
生活中那些活得舒服的人,大都忘性很好。姥姥常说:
别人犯错少计较,自己犯错多考虑,不难为别人,也别跟自己过不去。
活得舒服的人,都在情绪内收。
不被别人的行为干扰自己的内心,不因别人的过错打扰自己的快乐。
心宽一寸云开月明,退让一步海阔天空。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看淡世情,放宽心态,方能舒坦自在。
丰子恺曾说: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这世界不是任何外物建构的世界,它本质是你心中世界的外在显现。
若能做到任凭外界吹风草动,内心都没有摇摆与杂念,就能以最舒展的姿态,从容行走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