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300—350年
公元4世纪上半叶的东亚,持续16年的八王乱战不但耗尽了西晋的力量,而且造成了巨大的民众死亡,激化了阶级和民族矛盾,以匈奴、氐、羯、羌和鲜卑人(合称五胡)为主的少数民族趁机先后建立的国家有数十个之多,因北魏人崔鸿考证了其中16国历史,撰写《十六国春秋》一书,故有五胡十六国之说。其中,不包括汉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前凉”、“西凉,五胡先后建立了14个政权,按最早建国时间为序分别为:
最早揭竿而起的氐人
氐人世居中国西北甘肃等地,是古西戎的一支,见于史书晚于羌人。氐人虽与羌人联系极其密切,但风俗习惯又有所不同,其起源说法颇多。两汉曾在氐族聚居区设有武都、陇西和三阴平郡等。三国时期,氐人成为曹魏和蜀汉两国争夺人力物力的对象,一部分随马超南下入蜀,一部分归降曹操、被迁往汉中。公元296年,因连年灾荒和战乱,大批氐人流亡入川。公元301年,因不堪当地官员的迫害,氐人在首领李特带领下发动起义,攻陷成都,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公元304年,李特之子李雄建立“成汉”,势力一度远达云贵地区。加上后来的“前秦”和“后凉”,氐人曾建立十六国中的三个国家,且以“前秦”最为著名。
灭亡西晋的归汉匈奴
东汉末年,部分归汉的南匈奴人曾助汉讨平黄巾军起义,后以刘为姓留居山西晋阳一带。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后,将其兵众分为五部管理。其中,刘渊之父刘豹被任命为左部帅。公元279年,刘渊被西晋任命为代理左部帅,290年升任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等职。公元304年,刘渊趁“八王之乱”从洛阳返回山西,被五部匈奴推选为大单于、起兵叛晋,建立“前赵”,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司马炽,史称“永嘉之祸”。为躲避战乱,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其中包括大量门阀士族,史称“衣冠南渡”。公元316年,“前赵”再次攻破洛阳,灭亡西晋。公元329年,“前赵”被“后赵”灭亡。如果包括与鲜卑共同后代建立的“胡夏”,和与月氏人后代建立的“北凉”,匈奴人共建立过十六国中的三个国家。
因残暴被灭踪的羯人
羯人原为匈奴人的奴隶,称“匈奴别部”。关于其来源亦说法颇多,一种较为可信的提法是,羯人源自中亚康居,两汉时期被匈奴人征服,后随匈奴南迁至上党地区。公元319年,作为刘渊手下的将军,羯人石勒趁“前赵”内乱,在今河北建立“后赵”并于公元329年灭亡“前赵”、统一华北大部。“后赵”皇帝无一不以残暴、嗜杀著称,百姓苦难深重。公元351年,“后赵”汉将冉闵乘诸王子互杀争位之机灭亡“后赵”;作为对“后赵”残暴的报复,鼓励汉人屠杀羯人20余万,只建立十六国中一个国家的羯人此后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鲜卑人的慕容氏诸燕
鲜卑是东胡被匈奴击败后远遁东北方鲜卑山的一支。匈奴人被东汉彻底击败后,鲜卑人追随同为东胡分支的乌桓人南下,并在乌桓人融入中原后开始在中国漠北草原崛起,但最初并没有参加中原乱战且内部分裂严重。西晋灭亡后,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先后崛起,前者先后建立多个政权,有慕容氏诸燕之说,后者则建立北魏并完成了中国北方的最终统一。公元321年,慕容廆接受已远遁江南的东晋加封的辽东公称号并逐步发展成为辽东最大势力。公元337年,其子慕容皝建“前燕”,公元370年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次年,慕容泓建国短暂的“西燕”、慕容垂建国“后燕”。公元394年,“后燕”灭“西燕”。公元397年,“后燕”中分裂出南燕。公元407年,慕容云篡位“后燕”、建“北燕”。公元410年,“南燕”被东晋灭亡。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公元385年,另一支鲜卑人在陕西建立“西秦”。公元397年,另一支拓跋鲜卑在今青海一带建立“南凉”。至此,不算短暂的“西燕”和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鲜卑各部先后建立十六国中的“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和“南凉”共6个国家。
十六国中最后出场的羌
羌人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部,和汉藏两族均有深厚渊源。“羌”一词曾频繁出现在殷商甲骨文中。东汉时期,羌人曾多次协助东汉王朝攻打匈奴,后因多次起义遭到残酷打击。五胡乱华初期,羌人先后臣服于“前赵”、“后赵”、东晋和“前秦”。公元384年,羌人贵族姚苌在“前秦”“淝水之战”兵败后宣布独立,次年擒杀“前秦”苻坚。公元386年,姚苌在长安称帝、建国“后秦”,统治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公元417年,刘裕北伐攻破潼关,“后秦”被东晋灭亡。
公元386年,拓跋珪在漠北草原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五胡中的南匈奴最终融入其他民族,羯人被彻底灭族,鲜卑各部大多融入其他民族,只有实现代的锡伯族可能是拓跋鲜卑直接后裔。羌人和氐人两个族群,一部融入藏族,一部分南迁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并在“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多个民族,另有一部继续南迁融入缅甸。
相较于同期东亚中国“五胡乱华”的混战,古罗马也同时出现了六位奥古斯都,长达20多年的皇位争夺战,直到君士坦丁一世依靠基督教的力量才完成了短暂的统一。自此,一个上帝的世界将降临欧洲,君士坦丁堡的牢固则成为古罗马帝国彻底东西分裂的标志。
四帝共治的格局
由于有着极高的个人威望,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措施最初得到了较好落实。帝国首先被划分成东西两个基本部分,分别由戴克里先(东部)和马克西米安(西部)两位皇帝(奥古斯都)。同时,每个皇帝还配备一个助手兼继承人——伽列里乌斯(东部)和君士坦丁乌斯(西部)。“四帝”各指挥一支军队。在东部,戴克里先主要控制亚洲、埃及和东南欧,伽列里乌斯主要控制东欧。在西部,马克西米安主要控制西部的意大利和非洲西部,君士坦提乌斯主要控制统治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罗马帝国内部基本保持稳定,在边境地区也消除了外敌的威胁。但“四帝共治”的美好愿望是依靠戴克里先的个人威望来维系的。
四奥古斯都之战
公元305年,东部的戴克里先和西部的马克西米安同时让位,“奥古斯都”的称号分别被他们的副手——伽勒里乌斯(东部)和君士坦丁乌斯(西部)继承。两者随后分别任命了自己的助手兼继承人——马克西米安•达扎(东部)和赛维鲁斯(西部)。但随着西部的奥古斯都君士坦丁乌斯在公元306年突然去世,古罗马帝国在权力争夺中一度出现了六位奥古斯都。起因是远在不列颠征战的君士坦丁乌斯之子君士坦丁,在被军队支持下自称西部的“奥古斯都”,打乱了奥古斯都的继承顺序。一时之间,西部的法定继承人赛维鲁斯、前任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和他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等四人都宣称自己的西部的奥古斯都。公元307年,东部奥古斯都伽勒里乌斯在西部奥古斯都法定继承人赛维鲁斯被杀后,攻入侵意大利,任命自己的部将李锡尼为西部的奥古斯都。整个帝国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杀成一团。公元311年,东部奥古斯都伽勒里乌斯去世后,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通过联姻结成战略联盟。公元313年,两人如愿以偿地击败各自竞争对手,分别成为西部和东部的奥古斯都,但仅一年后两者之间便发生冲突。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击溃李锡尼,成为古罗马帝国唯一的统治者。
米兰赦令的影响
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之所以能够在各自的奥古斯都争夺战中胜出,两者之间的联姻和结盟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两者在麦地奥兰(今米兰)结盟时,共同签署了承认基督教合法的《米兰敕令》,这使得他们额外得到了大量基督徒的支持。而至少在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基督教还一直受到残酷镇压。公元303年,戴克里先下令对基督教徒进行大规模杀戮,就连其妻子也无法幸免。但这也间接说明了基督教的影响在当时已经十分广泛。在成为古罗马帝国唯一执政者后,君士坦丁一世更是任用大批基督教徒参与国家管理,并给予教会免除徭役、接受遗产、馈赠和购买以及释放奴隶的特权。从此,基督教开始步入欧洲人的政治生活。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基督教大会,在一定时期内弥合了不同教派在基督教教义上的分歧。
标记历史的名城
君士坦丁大帝伟大成就之一是“在几乎掏空了其他城市之后”在公元330年建造了一座连接欧亚大陆的世界历史名城——君士坦丁堡。而伴随着这座帝国全新都城在古代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的旧址上巍然耸起,古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也彻底东移,罗马古城开始走向没落。由于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这座兼具古罗马帝国鼎盛和没落象征的城市,在其后1000多年里,一直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焦点,冲突和硝烟不断。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死后,帝国再次陷入自相残杀,他的三个儿子也因此先后送命。因躲避白匈奴,大量西哥特人开始涌入帝国,与罗马统治者发生激烈冲突。面对日趋混乱的形式,公元379年成为皇帝的狄奥多西先是允许西哥特人在东部边境定居,后在公元395年去世前任命他的两个儿子分别为帝国东部和西部的皇帝。尽管他们事实上不久就成为了近卫军首领的傀儡,但两个皇帝和两个都城的出现还是无可避免地决定了帝国东西彻底分裂的命运。而君士坦丁堡也因此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直至1453年被奥斯曼突厥人攻破,更名为现在的名字——伊斯坦布尔。
2018年5月“中国好书”《世界历史六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