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读书都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记不住!”一本书久久看不完、看完就忘。于是,提高自己看书的效率和吸收力、理解力成了我想提高自己、改善孕傻的途径。给孩子在当当网上买绘本的时候看到这本由日本奥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评论不错,便入了手。到手后,我停掉了正在看的《丝绸之路》,转而认真学习这本书,并开始练习写读书笔记。6个小时的阅读、2页纸的笔记。当然,和书中对笔记的要求差之甚远,更像是以往学习时做的学习笔记。可看着草稿上潦草的字迹,仍不免有一丝成就感。第一步迈出来了,不是吗?
本书前言的第一句话便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一味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回观以往自己读过的书,真的是好像没有读过:书的内容尤其是精华基本上是没有记住的,有时给朋友推荐,也只能说一句“此书好看”,若朋友追问好看在哪,便只能回答“你看了就知道了。“多么苍白无力啊!
带着这股共鸣,我便想赶紧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很简单。第一章就提出“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与书相处的过程是选书、购书、读书和活动的过程。为了避免“被包装过度的广告词迷惑”而“冲动地买下流行书或畅销书”,我们应该在平时列好需要的购书清单,列出自己真正想读的书。这又一次引起我的共鸣。书架里那些无病呻吟的心灵鸡汤、人生导师时刻在提醒我确因华而不实的广告浪费了很多钱。列出购书清单则可以避免这些浪费。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四种笔记形式:随意笔记、购书清单、剪报及读书笔记,其中提到一点,在读书笔记中记录下笔记的日期。记录下日期这点能帮助我清楚地知道思想体系构建的进度和日程,值得一试。
第二章“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这一点之前已经写过,对购书者能起到帮助,但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接纳书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自己喜欢就好。
第三章“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这是本书的重点,详细介绍了看书过程中如何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其实就是一种将思想输入转化为思想输出的过程,“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提升”,只有带着写读书笔记的目的去读书,对这本书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更透彻,记忆也会更加持久。有句谚语是“茶壶里塞汤圆—心里有货倒不出”,其实也是在形容看书囫囵吞枣,看完后脑海中只有大概的印象,而没有形成与自己相匹配的知识点,思想输入质量太低,从而造成无法输出,贻笑大方。要想避免这种尴尬,就必须提高输入质量,通俗地说就是要对书的内容详细了解、精炼记忆,也就是要做笔记了。尤其是那些有思想、有历史、有深度、有广度的书,更应如此。这样,才会实现那句“你读过的书,最终会融入你的血液,化作你的气质和修养”。
对于如何做笔记,作者提到“摘抄和感想”,其整个流程为读书-回想-思考笔记-筛选摘抄内容-提炼感想-用语句表达。这种方式既简略,又全面。“从一句话开始”,“消化自己认为重要的容”,“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内容”,严选文章、段落、关键句、小标题等做以摘抄,在随后记上自己当时的感想、评论。其实这和以前老师提的“把书读活、读薄”是一个道理,只可惜在30岁了才真正明白。
第四章,作者提出“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这是一个重新吸纳知识、重新与认知相结合、加深既有认知的过程。虽说书的内容不会变,笔记内容也不会变,但在这一次读笔记与上一次看书做笔记或读笔记之间,时间流逝,人生经历也丰富了一些,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说不定也有变化呢。所以说,重读笔记,不仅是与书的作者对话,更是和过去的自己对话,从而发现认知上乃至行为上的局限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第五章,作者分享了“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这个嘛,看看就好,无所谓值不值得学习。比如“准备一支想要珍藏的钢笔”,有钱您就买四万二一支的百利金,没钱十元的英雄也很好用。咱们输出的是思想,不是吗。
全书看完之后,非常有领悟。读书、记笔记是一个长期、持久、枯燥的过程,不能仅凭一时热情。作者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而我要做的,是沿着他的指引,在这条正确、有效的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