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我们,被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喊“叔叔阿姨”,一开始触及这个字眼的时候,总莫名觉得酸涩,但久而久之,便习惯了。所以,习惯,有些时候并不是个好东西。
2018年的脚步声越走越远,尾声节日也接踵而至(如:平安夜,圣诞节…),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我们又新添一位新成员——圣诞(圣诞节当天出生,所以小名叫圣诞)。
医院这个地方,我比一般人,更是反感。生老病死,或许本就是人生的常态,理应理性接受并容纳它。但若是没了“医德”的医院,叫人怎能喜欢上呢?
从入住医院开始,从医生踏入待产房开始,便追着我们问到:“某某家属,你们跟你们熟人的医生联系了没…”(一而再再而三的暗语,直至我们给了红包)
庆幸的是圣诞老爷子将圣诞如期送至我们的身边,给这冰冷的医院中,增添了一股“暖流”。入夜了,圣诞小朋友在呼吸上发出了点声音,大人们由于过度的担心便主张送至值班医生诊断,我们以为,只是看看情况,不曾想,放在我们掌心的却是一张病重书,在没有任何医疗设备检查情况下,单纯用了肉眼模式便将圣诞转移进了“保温室”。
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到保温室问医生说圣诞具体的情况,医生说:“我们已将小朋友的情况转达至主治医生,待主治医生今天抽空看看后才能答复。”时间滴滴答答的过去了,最终给出的回复是:拍片的检查结果,要等昨晚的值班医生来看,小朋友还是要留在保温室,明早你们再过来找医生吧…我们失望的回到了产房,而心不曾放下过。
我们担心着,祈祷着,互相鼓励着,一切会没事。庆幸的是圣诞只是食量有点少,但医院依然要我们继续保温两三天。我们综合考虑了后,觉得也许医生更有经验,便同意了。第三天的上午,医院没有给出我们任何小朋友的情况后,直接通知我们去补缴纳费用,直至我们逼问,才告知我们小朋友连着三天出现了呕吐现状(而实际不算严重)。继而医生官方建议我们继续保温及进行肠胃拍片…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是这么官方的通知,且不曾先进行沟通。但这个医院最让人愤怒的是它所谓的制度。后来的我们,跟医生商量将圣诞带出保温室,由我们自己来护理的时候,医生说一切后果自负。我们也表示理解,而从保温室转至圣诞妈妈病房的时候,医院却告知我们,小朋友从保温室出来后,默认为是出院的,应当将小朋友带回家并不再给我们提供婴儿床…
圣诞是在这个医院出生的,他妈妈还在这个医院住着,中间是因为检查才转了科室,从保温室出来后便不再为小朋友提供任何的服务,护士站的工作人员回复说,这是医院的规定。我不太理解,那些婴儿床,他们宁愿空置着,也不给人使用,放在房间空置后,婴儿床便“涨值”了吗?连这么点人性化的服务都不可以?医院的制度,也是人为制定的,在制度不合理的情况下,为何不可以改进?从一开始收红包,到没进行设备检查就被迫送至保温室,从保温室出来后,小朋友任何服务都不再提供,而大人想出院也遭拒…
起起落落的这么一遭事情后,我跟我妈说:“妈妈,我不想结婚生小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