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到了,当需要沟通时,我们要先明确沟通的目的,找出真正需要沟通的核心问题,然后将其浓缩成一句简练的表达。
然后就成为沟通高手了吗?
不不,还差一步。
有个问题我们忽略了:我要不要说?
沟通遇到问题,不光在于话没说好,也在于该不该说。有的时候我们该说出来,但没有说,自己憋着生闷气;有的时候,我们不该说,但却说出来了,反而事得其反。
根据调查数据,虽然有时候我们的确会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不该说的时候说了”,但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候,是“该说的却没说”。
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关键冲突》第一章告诉了我们答案。
先来说说“该说却没有说”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有四种类型,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第一类,虽然口头不说,但我心里不愿意,我可能会忍不住摆脸色或者搞一些“小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第二类,虽然我照做了,但是我内心非常不认可,内心会有声音经常提醒我不应该这样做。
第三类,我不说出来,不是因为我同意,而是我不敢说“不”。
第四类,我觉得就算是说出来也没用,干脆懒得说了。
前面三类,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得点跟大家交流一下第四类。
有时候,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去沟通,我们会说:”那个xx太不好说话了,懒得跟他说了。”
很多时候,我们放弃沟通,把原因归咎于他人,认为对方不好沟通,觉得这个事情超出了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反正说了也没用”,干脆懒得说了。”
而实际上,很多沟通之所以会失败,并不是因为其他人糟糕透顶,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处理好问题。
出于畏难的心理,把目标转向别人,由此自己便可以不用面对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这样确实省事得多。
但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和我们本身的成长是不利的。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千万不要让恐惧感影响自己的判断力,而放弃沟通。
因此在我们保持沉默时,最好问问自己不说到底是属于哪种情况,是不是畏难而临阵退缩。
那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呢?
有时在权衡结果之后,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其实保持沉默反而是上策,比如一次性合作对象。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发现和某位供应商合作有问题,对方的做法违反了相关的管理规定,但是,你与对方只用在某个项目中合作过一次,此后就再也不用联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没必要说破。
总的来说,如果这次出现的问题自己能控制住,对以后也不会有影响,那就记在心里就行,没必要去说了。
此外还有一类比较复杂的情况——说出来不方便,不说又会影响以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说呢?
举个例子:
小李被被调到仓储部任主管,和另一位主管小王共同管理仓储部。
有一天他去仓库巡视,发现有的库管员脱离岗位,跑到其他部门跟别人闲聊去了。这种擅离职守的行为让他感到非常吃惊,“太不像话了!”
当他正准备对下属进行严厉训话时,有一名老同志把他拉到一旁,向他透露了一些内情:库管员每天在每个时间段的工作量本来就不平衡,有的时候忙,有的时候闲,闲的时候没什么事干。而另一位主管小王对此是心知肚明,他自己也经常跑去闲聊,所以对下属擅自离岗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他想要在部门杀一儆百的话,估计很多人都不会买他的账,甚至会跟他唱反调。
小李犹豫了。按理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应该按照公司的规定,将这些擅自离岗的下属狠狠的批评和处罚。
但是他也知道,有时候,合法合规的事情未必合乎情理,观点正确不代表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拥护。
那么,怎样处理比较好呢?经过一番思考,小李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他向下属声明,对库管员空闲时“放放风”表示理解,觉得他们的工作也很不容易。
同时他也告诉下属,不希望自己当值时,出现擅离职守的情况。
然后他把自己的立场转告给库管组的小组长,让他们替自己传话,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要求。
这样一来,问题便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总结一下,当我们遇到这类情况时,应该这样处理:
第一步,声明对潜规则表示理解,避免对方抵抗。
第二步,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希望自己在任时出现这种情况,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对此有怎样的要求,让对方心中有数。
第三步,将自己的立场告诉这群人的意见领袖,即小组长、工班长之类离他们近、有影响力的人,让他们传话。这个时候,意见领袖就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职员工更容易听得进去。
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傲慢,要表示出对对方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别人才会接受和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