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看标题也能猜到我今天要写的主题是什么了吧?没错,就是记录在我生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两个人——爸妈。
老爸老妈辛辛苦苦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拉扯这么大,说实话,我对他们并没有多么了解。一直以为记得他们的破壳日(也就是生日),一个电话打过去送句祝福就是惦记,证明我还是爱他们的。
直到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在家里宅了几个月的我发现,爱,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从我呱呱坠地到成年懂事,这漫长的20年里,她们一直坚持着并且从未想过放弃的一件事,便是将爱毫不吝啬传达给我。
我出生在一个山旮旯里,就是现在百度地图都找不到标记的地方,可想而知是有多偏僻了。再加上90年代,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遍地不鲜。
我一出生,就面临着被送人的局面,爷爷都已经帮我找好了人家。后来从我邻居婶婶嘴里听说,那户人家里比较殷实,生了两个儿子,想要个女儿,对方都到家里来看过了,只等着我父母点头同意了。
后来谈起这段往事,爸爸说:“在90年代,我们村子里,将孩子过继或者送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计划生育、没有改革开放,甚至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家里孩子五六个,养活自己都是问题,更别说这么多张嘴等着饭吃。”
小时候我不懂,为什么村上李奶奶家的儿子我要叫“小叔”,每次过年买了肉还要叫上他们一家一起吃。后来妈妈告诉我,小叔其实是爸爸的亲弟弟。我还傻傻的问妈妈:爷爷为什么要把亲儿子送给别人?妈妈没有告诉我原因。直到听到爸爸跟我说起他们年代的情况,我才明白了原因。
爸妈最终狠不下心将我送给别人。
从我记事起,爸爸就特别爱带我出去玩。每次吃完晚饭都带我出去串串门,散散步。
有一次去大伯家串门,正巧赶上他家吃饭,我爸一时酒虫上脑,划拳拼酒喝得个烂醉如泥。大伯母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我妈叫来,扶着我爸摇摇晃晃的往家走。
我妈要扶着醉汉老爸,一时顾不上我。老爸就让我坐在他的肩膀上,一路摇摇晃晃的走,我双手紧紧抱着老爸的头,啥也不懂的咯咯笑,在我妈的提心吊胆下一路走回了家。
02年,弟弟出生了。因为是个男孩子,爷爷可高兴了,爸爸妈妈也激动极了,除了我,一脸的不情愿。
三岁的我觉得弟弟分走了爸妈对我的宠爱,所以老喜欢抢弟弟的东西,奶粉也好,玩具也好。只要看到弟弟哭了,我就有种莫名的成就感,一脸得意洋洋的看着他哭。
妈妈头都大了,还是耐着性子的跟我讲道理:“弟弟比你小,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知道吗?不可以欺负弟弟!”
三岁小孩哪懂什么大道理,被这么一通教育,更加确定就是弟弟抢着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那时候的自己人小不点一个,心眼儿倒是挺大的。但是不管我怎么闹,爸妈从来没有打过我(前提是我没有做太过分的事),而是以最温和的方式教导我。
从牙牙学语到如今的成熟稳重,我们一点点的长大,而爸妈,也在一点点的老去。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不会注意到爸妈原本黑亮的头发中隐藏的银丝;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不会看到爸妈原本光滑的脸庞已悄然爬上的皱纹;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不会注意到爸妈原本挺直的背脊慢慢变得微驼……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不知道原来父母爱的如此小心翼翼。某天中午老妈拿着手机问我怎么发朋友圈啊?我演示了一遍给她看,她点点头就走了。然而,没过几分钟,老妈又回到我房间看着我打字没说话。我看了她一眼,一边打字一边问她怎么了?老妈说:“我又忘记怎么发朋友圈了,你可不可以再告诉我一遍?我这次一定会了!”我有点不耐烦,但还是又演示了一遍。
第二天打开微信,我就看到老妈发的第一条朋友圈是我和她一起包的饺子图,标语是:我和女儿一起包的饺子哦。忍不住鼻头一酸…
原来老妈学发朋友圈,是为了可以跟我们有更多的话题,想了解我的生活动态,想记录我和她的点点滴滴……
渐渐长大的我们,不再像小时候一样粘着他们,注意力也集中在了其它的事情上。甚至,我们陪伴冰冷手机的时间多过于陪伴父母,隔着手机屏幕与另外一端不知远在何方的人聊的火热朝天,沉醉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却将现实中的身边人关在门外不闻不问。
等到我们猛然抬头,却发现,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20年,父母已不再年轻,他们的青春也悄然逝去,他们将大半的青春年华“浪费”在我们的身上。
岁月是一把无情刻刀,每个人都难逃“魔爪”。但是,请岁月流逝的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我再多看看父母,多陪陪父母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莫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