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听老师关于财富认知的分享,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花钱、赚钱、存钱的优先级排序,同时,在赚钱的课题下,他提到了刺激财富实现的四种方式:一是增加认知,二是增加负债,三是人生遭遇重大变故,四是梦想及目标。那是不是意味着:负债,或许是一件好事?
这个话题一下子炸出了许多伙伴们的不同看法,例如:要权衡自己的实力才能决定是否负债,社会上存在大量被负债压垮的普通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罗永浩...
我想,在客观层面上而言。根源老师说的没错,负债可以成为我们努力赚钱的最直接动力。设想一下,如果我一个月房贷、车贷、吃穿用度、水电成本开销2W+,很难想象靠一个月1W+的工资,我该如何生存。在很大概率上,我会通过寻求副业或者更换主业的方式,使得我的月收入平衡掉我的固定支出。
这个例子,正好对应的根源老师所说的花钱>赚钱>存钱的底层逻辑,首先可以通过计算自己的固定花销成本,再列出赚钱目标及计划,最后将剩下的结余作为存款。
但是,在主观层面来讲。伙伴们的说法也没错。量力而行,是生存之道,如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主动负债,怕是会过犹不及。社会上,多的是人走投无路,泥足深陷的案例。
我想,在这两种观点的碰撞下,恰恰凸显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一个人内心强大,并且了解自己,偏好选择强刺激,风险承受度尚可,那选择主动负债,对他来说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我们本身不愿冒险,更希望消费范围可控,不想让自己承担太大压力,那主动负债便不再选择之列。
负债,或许是一件好事?答案,也是见仁见智。我想,大家可以将主动负债作为创造财富动力来源的参考项,但不是必选项。结合自我了解,权衡度量把握,挑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