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枫的小床上,身旁传来她平稳的呼吸声,她大概已经沉入梦乡了。
房间隔音效果不是很好,能依稀听见隔壁房的谈话声。
我睡意全无。
眼睛似乎已经习惯了黑暗,即使四周漆黑一片,我依然能够依稀辨认出物件的轮廓。
我环视一周,最后把目光定格在衣柜旁的行李箱上。
那是我的行李箱。
鼻子又开始泛酸了。
二十多年以来,这大概是跟家人发生的最大的冲突了。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妈妈说“走了就不要再回来”时歇斯底里的样子,还有自己拉着行李箱跑出家门头也不回的样子。
我其实是很害怕矛盾的人,一般不会跟人起冲突,特别是跟家人。从小到大,我都特别会察言观色,我知道怎样做才会让大人们喜欢自己,不会责备自己,也知道应该做什么,家人才会高兴。
这个毛病自小时候赖上了我之后,就没离开过。
直到我长大成人,我也依然下意识地讨别人喜欢,害怕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惹人讨厌。
我妹妹跟我相反,她我行我素,才不管你爽不爽。
我总说她幼稚自私,她却说我总想太多,又喜欢藏心事,迟早会憋出病。
印象中,跟家人较为频繁地发生冲突,是这几年的事。
可能是在外面浪太久了,看得多了,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开始想拼命捍卫自己的自由选择空间,不允许别人干涉半点吧。
跑是跑出来了,但在心底里,我还是倾向于责备自己的。
不应该怪冲突的发生,要怪就应该怪自己没有避免冲突发生的能力。
我知道,家人虽然想我回家发展,但如果我在外面过得还好,不是穷困潦倒的话,家人也不至于各种强势要我回去。
想到这,我又忍不住抱怨起之前的公司,如果不是它让我遭遇那些破事,我就不会如此落魄。
人啊,遇到不顺心的事,总会极力找到必须为这个糟糕的结果负责的一方,但绝不是自己,因为这样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
庆幸的是,在枫的家呆了一个星期,我总算找到了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大门,当初仿佛被全世界都抛弃了的悲愤心情也渐渐平复了下来。
记得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说选择留在离父母有些距离的地方,不全是坏事。
跟父母在一起,美其名曰陪伴,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消耗彼此的感情。不是所有的朝夕相伴,都会美满甜蜜。各种生活琐事,无法调和的观念等,会成为破坏彼此关系的凶手。
我曾对枫说,离家远一点,想家的时候回家看看,说不定感情还会更好。因为聚少离多,更会珍惜,更容易学会包容与理解。
也许有人会批判这是一种逃避行为,但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这何尝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像林宥嘉唱的那样,“人和人的沟通,有时候没有用”啊。
你说呢?
-end-
图 | Akira Kus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