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cho
个人成长教练/职业规划师
01
对自我的觉察
在4月下旬我参加了一个线下free talk的活动,意在结交陌生朋友。
很惊喜的是,来的几位朋友几乎都是同龄人,大约处在30-35岁上下。
我观察到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个人的诉求、或是经验分享,都关乎内在探索、巩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以及如何有更高一层的提升。
有位小伙伴分享到,胡因梦在自传中有提到,女性会在大约29岁到30岁的样子,开始探索内在,觉察到自身的体验和变化。
当时有点震惊。
反观我自己,确实是在29岁左右对自己的内在感受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和觉察。
但这也可能是巧合。
不过我仍然相信,我们这样的年龄段,已经处在了新的一个阶段,开始想要构建内心的世界、维护内在的秩序,同时找到与外界链接的方式。
而在我看来,既要在世俗社会中存活下来、又要守护内心世界,一个必要的方式是去塑造自己身上新的品质。
这个品质代表了我们想要追求的价值观,是我们成为“我”这样一个独特个体的区分点所在。
那为什么我想要的是A品质,而旁边的朋友想要的是B品质?
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曾经我们感受过这样的体验,让我们产生了“我想要”的愿望:它符合我们的价值追求,所以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品质。
02
我主动塑造的品质
回顾近一年来我对于理想自我的塑造,也是感觉异常艰难。
很多时候必须要依赖于主动创造新的客观环境,或者主动去做不喜欢、本能抗拒的事情,才能抵达彼岸。
不仅如此,还要去和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做和解,彻底和自己身上不想拥有的那部分说再见,有点像主动拔掉身上的鳞片,特别疼痛。
目前有两个品质是我很努力在突破的,但也仍然还在路上,没有达到我认为我已经拥有了的程度。
塑造勇敢
原来在大学的时候就非常羡慕那种有魄力的人,想做什么立马就去做了,无论前方有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去解决。
这种似乎看起来很具有领袖气质。我尽管很想要这个品质,却没有找到最契合我自己的一个路径。
现在有点明白,是不太清楚我为什么要拥有这个品质,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才会没有路径。
辞职以后开始做自己的事情,需要去打开自己,就必须勇敢。
比如原来很不喜欢与陌生人结交,敞开自己会觉得很难受,被消耗。
但是为了要做的事情,必须去结交更多的朋友,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勇敢”地报名了线下的活动,一下子进入全是陌生人的场合,不能逃离,必须待够4小时。
活动结束后再回顾,好像也没有原来想的那么难受,甚至还蛮愉快的。
于是我就想,既然我要结交更多的人,我必须要去参加别人组织的活动吗?我自己能不能站出来组织呢?
抱着失败也没什么损失的心态,在网上发起了一个帖子,从0开始组建线上交流群,试图建一个让大家有所收获的平台。
结果效果还不错,迅速认识了很多友好的陌生人,也算是迈出了“勇敢”的第二步。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先有一次感受良好的切身体会。
体验过做这件事情的感受,确信这是我想要的。
未来持续去创建这样的体验,直到面对新事物,勇敢成为了自然而然的表现,那就是真的拥有了。
塑造积极的影响力
大约是受母亲的影响,我原来是挺强势的一个人,而且展现这个强势的方式,特别僵硬,就是“你必须听我的,毫无道理”这种感觉。
工作以后受到朋友的提醒,会开始去意识到,原来我这样的表现别人是如此得不舒服。
我得改变我的措辞和表达方式,才能传达出我的意图。
现在会去想,我如何不通过职位等级、身份,而仅仅是我的思想和人格特质,去吸引到更广泛的人,带给他们更多正向的影响。
这个想法也不是无缘无故地出现,它来自于对过往工作经历的一种总结:
我发现当我没有依靠灌输建议、而是通过柔和的启发式语言、客观中立的角度去提供帮助时,对方的感受会极好。
所以我想要把这个可以给他人带来这种良好感受的能力永久印刻在我身上,那便是拥有影响他人的品质。
似乎影响他人更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品质。思来想去,大约用“积极”这个词作为前缀,会比较合适。
积极,并非盲目乐观。
积极的影响力,意味着我有足够的能量,不仅可以支持自己的成长,还能把这个力量传递给他人。
影响他人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面对面、线上社群、文字、音频、视频等。
只要我不停地在做这些事情,并且持续收到正向反馈,我只会越来越积极。
能量等级会持续稳定在一个比以往更高的水平,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03
塑造品质的方式
选择适合自己的品质,是有方法的。
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就去学习和模仿,结果相继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还没有找到和自己过往体验的链接。
身体是会排斥的,它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我们放弃。
在教练技术中,有一个方法叫做“VBSI”,value based on self-image,基于自我形象的价值观。
当我们对自我形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时,随之而来的价值观追求、以及在我们身上展现出来的品质,就会非常贴合。
我们想拥有的品质,如果是基于对拥有这个品质之后的自我形象的清晰感受而来,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
去年《令人心动的offer2》快结束的时候,詹秋怡的话我印象很深,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意是说,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果放在以前可能会哭,但是没想到自己坚持了下来,她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那股坚韧,她很喜欢这种感觉,所以想继续保持下去。
这个就是对自我有深刻觉察的人,并能够捕捉到“这就是我想要的品质”,然后把它提取出来(即:坚韧),持续强化。
真的想要能够不断给自己创造出新的品质,一方面是像詹秋怡那样,在新的环境下有不同于以往的改变,这是需要勇气的。
另一方面也要去观察自己改变之后的体验如何,身体有什么变化,心理有什么变化,自己喜欢这种体验吗?
喜欢的话,那就可以记住这种感觉,为它命名,并且不断去强化这个品质。
如果可以,每年都可以选择1个品质去塑造。
直到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