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有了前两年大量生字词学习的基础,阅读能力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一直以来,培养学生读懂一段话的能力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三下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既指向阅读,也指向表达。指向阅读,要求学生学会怎样读懂一段话;指向表达,要求学生能围绕一个意思清楚地表述。借助一个要素,锻炼两种能力,很考究老师做设计时整合的能力。王林波在教学《纸的发明》时抓住文体特点,搭建支架,有机整合,将语文要素落实得很好。我们看王老师为学生搭建的支架一:利用词语整合阅读获取的信息。《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文,初读课文,学生能从文本中获取一些零散的信息。王老师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巧妙地进行了整合,“根据课文内容,用上第一行和第三行的词语来说一句话,看看你在读这篇说明文的过程中有没有汲取到有用的信息”“下面咱们换两行词语,刚才是第一行和第三行,现在我们用第二行和第三行来说,谁能试试”两次活动,学生用词说话,有效整合零散的信息,整理出文章的一些主要内容。
我们再看王老师为学生搭建的支架二:关注文章表达特色,学习清晰准确地表述。《纸的发明》表达特色鲜明:用词精准,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纸的发明过程说得很清楚。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读明白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做比较”的写法,随后尝试运用方法将前面阅读所获一“记录文字的材料有龟甲、兽骨、青铜器,还有竹片、木片,还有麻纸”,想想“如果要比较其他材质,可以怎么写呢”?这一过程,很好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运用。有了前两个支架,学生能顺利完成最后一个学习任务:介绍纸的发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