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的第二纲是“亲民”,程颐、朱熹都认为“亲民”是“新民”王阳明认为就应该读“亲民”。“亲民”与“新民”是不同的层次,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亲民”是修己以安人,通过提高自我修养,让自己不断的完善,进而使别人愿意亲近我们。我们在修自己以后的改变,办事为人都守着一个“义”字,会让对方觉得很舒服。也就是师父常说的“我若盛开,蝴蝶自来”。自己好了,同频的人有缘分的人自然就会走到一起,也就是明德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被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新民”则是主动,是我主动的去改变,改变不是去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苟日新,日日新,一点点去除心上的灰尘,明德渐渐体现,也就达到了新民。这需要过程时间,更需要自己的意愿,想变好的意愿有多强烈决定我们走的多远。怎么修“亲民”呢?明明德啊。唤醒我们先天美好的品质,仁义礼智。有善念善行,诚意正心的修,修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得是别人看到我们的改变,感觉好才是真的好。孔子追求的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志向。这就是亲民达到的境界。也就是人脉顺达,人生自然走向成功。
修亲民要由近及远的修,先从小事,身边人入手去修。理顺父母,爱人子女的关系,然后才是亲人,朋友,同事,其他人。修行中最忌的是本末倒置,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没整明白,天天研究张三,李四。理顺最亲近的人关系恰恰是最难的,因为太熟悉,太近,有爱,所以会想当然,会以为可以无限的透支包容。“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在与爱人,父母,孩子生活中时时省察克治,修自己善言善行,修习惯以后性格就会改变,也就有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