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不断提升孩子心智水平和生命境界的过程,提升,就意味着要克服困难,突破局限。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起伏,一定有快乐与消沉,乐意与不乐意。其中关键,在于父母师长能否为他把握方向,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淡定而智慧地看待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或引导,或鼓励,或鞭策,帮助他突破一个又 一个关口,把他的境界一直向上提升,提升得越高,孩子的心智越成熟,今后的人生成就越大。
所以,从本质上说,学习,就是不断地克服困难;教育,就是不断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教育是有苦有乐的,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在苦与乐中磨炼成长,直到习以为常,没有苦乐感,对一切违逆境界都能平静接受。明乎此,则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起伏进退,有痛苦抵触都是很正常的,就像任何一一个人都有情绪高潮低谷一样,完全不必一看 到孩子好像不快乐、对学习有所抵触就大惊失色。
但今天的教育,却极力鼓吹“快乐学习”,不愿正视学习过程中的“苦”,对苦过度敏感,孩子有点痛苦,父母师长就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担心孩子受压抑,担心孩子受不了,于 是就步步退让,降低学习难度,变换学习方式,但并不一定有什么效果,孩子长期徘徊不进,心智停滞在某个地方,甚至一辈子 都突破不了!
与现代教育不同,中国古人很少谈教育的“乐”,而是强调教育的“苦”,“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鼓励孩子刻苦学习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难道古人都不爱孩子吗?难道古人都有意要压迫孩子吗?其实不然,古人对教育的理解虽然朴素却很深刻,反而把握到了教育的精髓。因为教育不是快乐的,也不是痛苦的,而是苦乐交织,有笑有泪的。快乐谁都愿意看到,但教育最关键之处,却在于你如何看待那个“苦”,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难、情绪低落的时候,为他把握好方向,让他勇敢、正确地去面对和突破!看不到这一点,侈谈“快乐学习”,其实是教育之道的迷失,是对教育责任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