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善良、坚毅而卑微的人一一这是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人8.23

1983年8月,我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三年的快乐童年都是在简陋的村小度过的。村小与村部、小卖部是靠在一起的,仅一排平房而己。平房前面是一个土操场,后面是一个池塘,池塘西边有两间小厕所。

那是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人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当时上小学却是非常快乐的,随老师的一声"下课”,同学们都飞似的奔向土操场,有散步的,有追逐打闹的,也有围观提篮卖物品小贩的。印象中,常来此贩卖物品的小贩共有三人,我们所有人都对老胡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难忘。

他姓胡,人们都称他"老胡",为块头大,年龄也大,高高的个子,长长的头,黝黑的皮肤,有着特慈祥的目光。他掌拎着一只大竹篮子,里面盛有油条、麻花和烧饼,上面盖着一块塑料。他走起路来,慢吞吞的,讲起话来也是慢条斯理的,从来不向围观的儿童"发急”。下课时,在老胡的周围围观的儿童总是最多的。他不仅待人和蔼,还常常将零碎的麻花分给围观的儿童们。即使有顽童乘他不注意,偷拿了一点物品,他见了也不太在意。

而贩卖物品的另外两个老头,他们大不一样了。其中一个老头,就住在村小不远的地方。他个子矮小,估计是干不农活才做此买卖的,头有点秃,圆圆的脸,花白的胡子,脾气还不大好,大家都称他为"小老头″。他卖的物品与老胡是一样的,每次,他一手把大竹篮紧紧的护在胸前,生怕人抢走似的。他和老胡一般不同场竞争,尽管如此,围观他的人少了许多。我清楚的记得,顽童们最喜欢捉弄″小老头″,有时故意去偷拿他的物品,有时故意丢点枯枝落叶在头发稀疏的头上,而"小老头″是一触即"发急″,甚至捡起头上的东西即丢向怀疑的对象,于是,顽童们便一哄而散。

据大人讲,老胡原是外地人,他孤苦伶仃一人,租住在庙头小街上一个姓卞的屠夫家里,屠夫家有着方圆几里唯此一家的猪头摊!小街上仅有一家烧饼油条店,每天老胡靠贩卖油条、麻花、烧饼为生。他不像其他小贩,叫卖时敲着一个响鼓(中空的木块和一支木槌)。老胡拎着一个大篮子,沿路一直向北(偏僻)叫卖,卖油条来!卖油条来!(那时,油条更有吸引力),他声音浑厚,人们老远的就能听出是他的声音。

老胡的故事还有一点点。据人讲,当年,从龙湾(现为方巷兴湾村的一部分)村到渔业村(中国最美渔村一一方巷沿湖村)路过一座水泥桥,这是当时渔村渔民上街的重要通道。由于年久失修,桥两头的路基严重下沉,老胡却自费花钱请人维修。不仅如此,他每天路过一个土窑场,找到一些零碎砖头,那时整砖及大块断砖是没有的,他将零碎砖头带到那桥下,把砖头小心翼翼铺在沉陷的路基,日复一日,多年如此,这桥还基本能用。我曾数次经过那座桥,虽年久"失修″,但因老胡的维护得以正常使用。那时,只要是路过此桥的人,心中不免都要感恩老胡的好!

1989年上初中以后,我就好像从未见过老胡,那时就觉得他己很老了。当然,我也没有刻意打听过他的情况。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孤苦无依,但却着一颗善良的心,身上也有着一点点愚公移山的精神。直至三十多年后今天,我想起他,仍然觉得老胡的身上有着一股正能量,当今的社会正需这样的看似卑微的人。

今天,那座旧桥早己新建,看上去比先前气派多了,在桥的周围早己物是人非,但老胡的故事还在流传着。当前,正值举国乡村振兴之际,在当地大力发展渔文化相关旅游事业,故,我有点想法,不如将那座桥称为"老胡″桥以示对老胡的纪念,镌刻一点有关他修桥的事迹,为中国最美渔村增加点历史的底色和故事性。我个人以为,这正是当前中国最美渔村打造所极需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