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元宵节,想想,我好像很多年没有陪父母过元宵节了。
因为还过两天就是母亲的生日,我们基本要把假攒在那天回来,所以元宵节就和儿子老公在一起了。
辉哥的母亲生日是元宵节,从他母亲去世后,他在这一天很沉默,所以我们家在元宵节基本也很安静,没有人提议过元宵节。
我没有结婚的时候,家里的元宵节都喜欢围在一起做团子。米蒸熟后揉软,一人揉搓打出一个窝窝形状,然后在里面放进母亲提前炒好的包饭,再将窝窝口合拢,揉搓成圆球状,象征团圆,所以叫团子。
母亲的包饭用腊干子、腊肉、榨菜、大蒜还有打碎的米粒。很多美味和在一起炒熟,用一个大盆子装好,我们兄妹几个人就围着盆子。
包团子的米是普通的梗米,母亲会提前泡好,然后沥干,再用磨子磨碎,等包团子的那天,母亲就会开蒸锅,将碎米放进蒸锅蒸,蒸熟后,要趁热揉搓,不然冷却后,那梗米就没有粘性,团子根本包不成行。
那天,母亲负责蒸米,父亲负责趁热揉搓成条,用白纱布盖好给它们保温,我们包的人就在那个米条上抓一坨米在手上揉捏,揉捏成型后用勺子装包饭进去。
母亲的包饭非常鲜美,我们每包一个团子总会过一会忍不住偷吃一勺。被父亲母亲发现后,就会轻声呵斥,提醒我们不要偷吃,不然包饭就不够了。
其实每年都没有出现不够的情况,有时候还会多一碗出来,现在想来,大约母亲每次都准备了足够的食材。
后来我们都工作了,元宵节差不多都不在家,母亲就会在正月初八前包好团子,等我们离家时就可以带一些走。
因为我们不在家,元宵节包团子的习俗才慢慢淡化。后来我们的孩子大了,偶尔春节回来,我们也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包团子。这几年父母年迈,很多食材无法提前准备,我们再也吃不到母亲做的团子了。
虽然大街小巷,网购,都能买到团子,但是那个味道终究不是妈妈的味道了。特别是包团子的米大多使用糯米,粘性强,包起来省事,并且不易破口,但是口感差了很多。还有包饭,为了增加油气,多用肥肉和蔬菜。再也没有冬季特有的腊香味了。
我们的孩子从小吃着各种零食,对我们眷恋的这些美味没有什么兴趣,甚至决定麻烦。或者再过几十年,这些传统食品再也不是曾经的味道了。
今年的元宵节,父亲在医院,我的心情已经说不出悲喜,我只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忙碌中才能有颗平常心。才能笑意盈盈地面对生活。
只能说,人生之中,许多悲苦都只能自己承受,哪怕爱人,哪怕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