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部分内容摘自顾及老师的<破圈>
我觉得我个人受到很多启发,特意摘录下来,送给大家一起学习。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顾及老师说,这是达克效应认知曲线。
这张图的核心观点是整体水平比较差的人反而会认为自己很厉害。这个错误的认知源于低水平的人不能够辨别自身的不足。当人提高到一定水平,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时,反而看到了自身各方面的欠缺与不足,自信程度会不断降低,而那个最低点就是“绝望之谷”,也是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比如说,我们在职场中或者在学习中处于春风得意的时候,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这时候很容易春风得意马蹄疾,忘记自己隐藏的问题,
而遭遇失败时,我们会懊悔、自责并从中总结经验,然后做下一次尝试。
顾及老师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绝望之谷”走到“开悟之坡”的,这是因为在面对失败时,人会遇到两种阻碍,因而无法从失败中获得有用的经验和教训。
➼阻碍1:失败带来的痛苦
你回想一下曾经人际关系或者工作学习中的一次失败,你那时什么感受?
不相信自我,觉得自己很失败,觉得全是自己的错,或者他人的错,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或者你又觉得外面的世界不美好?
总之,你被失败的痛苦包围了。
顾及老师说,当一个人特别痛苦时,他很难面对造成痛苦的真实原因。
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而是因为情绪阻碍了他,所以很多人会避重就轻地做反思。
➼阻碍2:个体惯性模式
比如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每一次问他原因,他会说:有其他人跟他说话,突然想起一件事,老师讲的没意思,我控制不住自己……
总之,好像每个理由都有合理性,都是外界因素影响所致。
顾及老师说,这就是他认知上一个很明显的“习惯性模式”——不去验证信息真伪,不考虑新知识是否与他自己匹配程度。
我的理解,也就是有可能此时对于上课走神,有可能是这位同学对于这个知识比较生疏,没有预习,一句没听懂,就马上归结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这个认知模式导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概率变大。
人具备充分合理化一切事物的能力。
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愿意,他可以想出很多听起来很合理的理由去掩盖让他痛苦的深层问题。这种行为在发生连续性失误的情况下更为常见,由此也就有了这个人最初告诉我的、导致他创业失败的七个完全不同的原因。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可能没有能力深度挖掘自我失败的真相:
因为我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一直学习不好;
因为时间太晚了,所以没收拾好自己的作业本。
总之,人习惯性把错误合理化。
而父母也习惯这样的合理化,他们忽视孩子有改变的可能。
我之前教过一个孩子,一年级时候,那个字实在看不懂,以为在画画,父母对他也很失望,但是经过沟通,孩子父母陪孩子利用假期,练习一段时间书法,就是练字。结果孩子写得字很漂亮,比我的都漂亮。
所以当你固化思维认为,你自己不行,你的孩子不行,有可能就真的不行。
人往往会下意识地渴望躲避痛苦和艰辛,因此需要外界推动,才能剖析出失败的真实原因。
➼阻碍3:自带的滤镜
一种常见的滤镜是光环效应,它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有时最初印象就决定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总体看法,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回想一下,是不是常用美颜相机拍照,就不敢用普通相机?越来越不敢面对自我衰老?
就比如,对于名师所说的话,很多人都觉得对,没有质疑?
因此,即便信息是准确的,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偏好,那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
因此,通过研究失败,你最终发掘的是对于自我的了解,对自己了解得越多,从失败中汲取到的教训可能就越多。
当然,我写的未必是顾老师所想表达的,因为每个人对于同一句话,解读都会有不同。
路是自己走的,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也需要你自己来制定。
所以,要么拿起书,读起来,要么低下头,思考一下。
如果你能厘清人生的战略,弄清你适合做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那你就踏上了人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