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是什么能驱使我们不断去改进和有激情的去做一件事情。
之前特意写过一篇文章说到热情的问题,并且为自己的在这几年工作中失去当初的热情,感到非常的不适。因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感到自己没有以前有动力,很多事情不在有原来的激情去做,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学习时间管理的过程中,到现在为止,基本已经坚持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利用软件omnifocus+日历+番茄钟,高效的工作方式基本已经养成,但是我发现自己每过一段时间就发发现新的问题,并且会产生一种惰性,这种惰性让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有激情去添加脑中随时冒出来的事件,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的焦虑会产生,而软件中的有些事件被自己忽略后的那种感觉会让自己更加觉得焦虑。
事实上,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三分钟热度去做一件事情,但是随之而来的平静却及其可怕。就算是爱情,事业,管理,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会有这种跌宕起伏的过程,这个世界实在是太伟大了,看看水面的波浪,一起一伏,很多道理却都隐藏里面了。股市如此,大多数行业的发展,各种我们纠结的情感,也是如此,有些浪越推越高,有些浪死在了沙滩上。
前段时间看了两场电影,《摔跤吧,爸爸》,《羞羞的铁拳》,在反思这两场电影的路线中,我总结出最重要的东西(思考什么最重要?)
死死的盯住一个目标最重要
目标感 or 热情
前不久在李翔的知识内参中看到一个科学研究,让我觉得恍然大悟,研究人员对一些人员进行目标感和热情的作用研究发现,对于一件事情,热情因素只占到了10%,而目标感占到了40%,这让我瞬间想到了自己编程的经历,之前自己只是为了了解 Python 这门语言去学习和阅读,写代码,但是当我真正想要利用编程来解决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时,我连续几周时间,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脑子里想的事情都是如何利用这些代码来解决自己需要长时间才能解决的事情,一天花在上面的时间甚至达到了4-5小时,当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种喜悦感,不言而喻。
通过思考自己这次体验,我发现,目标感确实能给我极大的热情去做一件事情,我们在追求热情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自己的目标感的存在。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微软和 Google 使用 OKR 来管理自己的计划,用了一年的 OKR ,到现在我下了真正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OKR,关键目标及结果,是一个明确计划和反思自己的全年计划的工具,要想利用好 OKR,我们需要做的是设计自己的真正想要做到的目标,有了目标感,我们的所有的事件才可以不用仅仅依靠热情来驱动去做。
目标升级
学习一个事情的发展历程,优劣好坏,并且能够给别人讲清楚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他的优劣点,在了解这件事情的时候或者去做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非常重要。
最近在和国内做包装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接触,我惊奇的发现,这些企业竟然在谈论立即去做和高效做事情,耐心的听完他们讲到的立即去做,不拖延,我总结了从德鲁克的要事第一,史蒂芬柯伟的四象限,大卫艾伦的GTD 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使用要点,瞬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似乎对笑来老师的课程的学习效果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冒出来。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进程有所了解,那么我们才能对自己所处的局面有所把控,同样的,对于目标感的培养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自己在目标进程中的位置,效果可能是这样的:
目标制定后,完不成,越来越丧气
目标制定后,太容易完成,没有挑战性
目标制定后,开始恰好,但是后来越来越难
目标制定后,开始恰好,后来越来越容易
如果我们无法感知目标的状况,我们就无法对目标做升级和调整
之所以主题叫目标感,是因为,我们需要感知目标所处的位置
如果做不到感知目标的位置的状况,目标感也就无所谈起,有目标很简单,但是要做到有强烈的目标感是很难的事情,而当我们的目标感越强烈,我们对目标所处的状况会越了解,我们越能随时调整和设计我们的目标。
学习和践行时间管理的这段时间,越来越能体会到一个好的系统性的理论提出,背后锁蕴含的知识和践行的难度只有在自己不断去尝试才能真正理解,也更体会到知识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行动的,没有行动的知识,我们学到的终究是“0”。
再谈谈上次写到的知识焦虑,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十几个专栏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知道每天听本书增加了大量的书籍,我才开始有了知识焦虑这个概念,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对于知识焦虑的阈值是不一样的,重要的不是这个阈值的高低,重要的是你能感知到这个阈值,然后对其进行调整,这才是最重要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