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把最近很火的电影《抓娃娃》看了,看了后很不是滋味。特别是我现阶段算是剧中的沈腾、马丽的角色,也在自觉不自觉的“鸡娃”过程中,看到这部关于“中国式鸡娃”讽刺喜剧片,跟着电影院的人一起笑的时候会一起笑,但笑过之后,又有点酸楚:作为普通人,谁愿意为了娃娃,放弃、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和方式呢?只有中国式的父母才能大多数的做到这一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是否又违背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或者代替他们做了很多选择呢?
这很难评,就像我家这个臭小子,他现在最喜欢的就是玩,难道就要放任他的选择,让他去玩?玩到最后,受蹉跎的又是谁?而很多知识和技能,又确实需要很多年前期的积累,这一部分的选择与推进,做家长、做中国式家长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总之我看了这部电影后,除了发笑,更多的是心酸,这心酸是我为人父母之后,才会有的心酸。
说回电影,这部电影的创意与架构,应该是受到经典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启发,讲述了有钱人为了锻炼孩子、培养未来接班人,斥重金聘请专业团队,帮孩子刻意打造贫穷人生、寒门才子的故事。
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好习惯、树立大志向、塑造好品质,电影中的父母——沈腾、马丽,可谓牺牲惨重、付出太多。他们放下原本富豪的生活,扮演贫困户,还请来教育、健康、安保、餐饮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一起沉浸式演戏,共同给孩子打造出一个穷人逆袭的乌托邦,当然其中各种笑话、差点穿帮,但每次都有惊无险,都让孩子信以为真。
但这一切的基础并不是真实的,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越来越明事理,当有一天孩子宁愿放弃高考,来验证他从小到大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被设计的、策划的、安排的、刻意打造出来的、都是假的时候,这对于他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太残忍了!所以在他终于发现事情的真相,他爸爸妈妈带着一群专业人士出现的时候,孩子流着泪、冷冰冰的问:你们两位是什么老师啊?为人父母的我此刻直接泪崩:这话太冷太伤人了,但又不能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
不过作为一部喜剧片,《抓娃娃》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喜剧性、大团圆式的结尾,即孩子走出“楚门的世界”,电影中类似小马过河的画面展示,很好的诠释了孩子的内心,这也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才懂的文化隐喻——自己迈出第一步,走出属于自己的路!第二年孩子还是以高考高分考到了自己喜欢的体育大学。这个结局设计相对较好:高分是孩子的能力和水平,但体育大学才是孩子的喜欢和钟爱——如果真的是为孩子好,就让他走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路,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