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作业
一. 您身边哪些案例把孩子当成空罐子?
先说说我对把孩子当成空罐子的理解:
空罐子,顾名思义是一个可以承载东西的容器。
1. 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单独的个体,认为孩子是空罐子可以装家长想装的知识常识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小就开始灌输各种知识,生怕自家孩子落后,想尽早的把家长自己知道的和书本上得都装进这个罐子了。而忽略了孩子内在精神的发展,忽略了在孩子当下所需要发展的能力,背道而驰。当孩子大一些后,更需要独立思考面对周边环境等问题时,可是一直没有建构这样的能力去应对,孩子很可能就会退缩逃避。
2. 举例:我家大宝现在一年级,在刚出生的时候,我也是这么干的。那时候完全不懂得孩子的一些敏感期关键期,就认识孩子什么也不懂,所以对大宝做错了很多事。比如能走路的时候我就刻意的教他认识红绿灯交通标识牌,在刚刚说话的时候开始教他三字经。像我这样把孩子当成空罐子的家长很多。在小区里会经常听到带孩子的妈妈或者奶奶在给孩子灌输这个花是什么花多么漂亮,而孩子的眼睛根本都没有被花吸引。或者妈妈看到广告牌上的字就指着对宝宝说,宝宝这个字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而能明显看出来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对文字一点都不感兴趣。
二. 您如何理解把孩子当成白纸,您觉得这有问题?
1.先谈谈我对白纸和空罐子的相似点:
空白,白纸一丝痕迹都没有。空罐子,没有东西。家长都没有把孩子看做单独的个体,可以随家长认为好的在上面画,往罐子里填。
2.不同之处:白纸,当有一张白纸摆在你面前,你可能不敢轻易立马就下笔。可能会从四处搜集一些如何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的方法来规划好,再开始在这张白纸上开始美妙的画起来,尤其当通过自己的规划看到一些成效时更加加大马力。如果懂得一些孩子生长规律的妈妈对孩子规划,可能不是那么失败。最怕的是家长不懂孩子的规律,把自己以前没有实现的目标都划在孩子这张纸上。最终可能造成的是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然后直接退学,甩给家长一句话:你想让我考上清华,我已经达到了,现在我不想去了。
3.举例:比如朋友家的孩子小班前就认识了很多字,古诗300首背的滚瓜烂熟。一起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还很羡慕他,觉得他家孩子被他教的真好。他家就是规划在幼儿园把小学中学的古诗词背熟,带孩子去他家串门他爷爷就会用命令的语气让他背古诗给我们听,背完后爷爷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有点像对待小宠物一样,小孙子表现的好,他很开心。
4.把孩子当成白纸存在很多的问题:
a.家长没有意识到这张白纸的主人是孩子,其实家长只是引路人。让孩子不能从小不能自己做主,习惯后没有主见,工作后不知道方向,继续需要父母操劳,比如啃老族。
b.家长更重视孩子外在知识的吸取,忽视了孩子内在精神的发展,在应该多和小朋友玩耍社交的时候,他在家里背古诗,在合适的年龄段没有很好的发展需要的社交能力。包括其他方面的很多能力都是在儿童期建立起来的。
C.家长关注点在孩子外在条件上,孩子能敏锐的感觉到,妈妈喜欢的是成绩而不是我,。缺乏家庭的爱没有接受到爱,长大后也不会知道怎么传递爱,缺乏爱的能力。
三. 您见过把孩子当成宠物的案例吗?现在回想起来您的感受如何?
我生活中中年人以上的会更容易把孩子当成宠物一样,宝宝长得可爱的嘴巴甜的,更容易吸引她们来逗。
举例:就比如大宝六一儿童节,幼儿园要求孩子表演节目给家长们看,有些小男孩明显不喜欢上台跳舞。给我的感觉其实挺不好,就像我们在动物园看表演一样。
比如上述中爷爷让孙子背古诗,背的好,让周边的人表扬一番,周边赞扬的声音让爷爷很满足。背的不好,可能要被爷爷责怪。爷爷这个时候的行为就像对待小宠物一样, 可能每次家里来客人朋友都会让孙子表演一番。
现在回想这一幕,一点都羡慕,只会觉得孩子好可怜。本该快乐的童年时光却用来在人前卖弄不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知识,还让爷爷沾沾自喜觉得多了不起,那么以后呢?如果哪天这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大人的需求呢?大人的表现会不会让孩子扭曲?
四.在您身边有没有把孩子当麻烦的案例,你觉得把孩子当成麻烦,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我觉得把孩子当成麻烦的大都发生在家庭矛盾比较多,或者不懂孩子的年轻新手妈妈。
举例:我朋友生老二,就把老二当麻烦。因为婆婆想要孙子,所以在婆婆和家人的劝说下生了老二男孩。老大是姐姐很好带,老二是男孩,因为一些长期积累的家庭矛盾,会让妈妈总觉得如果不生这个儿子就幸福了。言语表情动作都表现出,你是我的麻烦。
孩子缺乏来自妈妈的爱,需求没有满足,会寻求其他方面的满足。比如好吃,把自己吃的胖胖的。
把孩子当成麻烦,孩子心里会自卑,觉得我真是个麻烦。只要家里发生矛盾,孩子可能都会觉得是我造成的,以后工作了也会把错误投射到自己身上,过的小心翼翼谨慎。因为压抑时间过长,可能会在某个点爆发做过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新闻里报道的比比皆是。
五.在您的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把孩子当成上帝的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会有出现什么问题?并找到这样的案例。
爷爷奶奶更容易把孙子当成上帝,隔代的溺爱。被当成上帝的孩子,没有边界,不知道规则是什么,在家肆意妄为。做错事了,家人没有及时阻止和引导,给孩子建构了这样的不当的行为习惯。同时没有边界也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到了学校可能身边没有多的朋友,因为在家习惯独有,不知道分享,不知道照顾他人情绪,可能会成为学校的小霸王,也可能因为不能服务于社会学校被排挤。
案例:大宝幼儿园时有个孩子他妈妈就特别溺爱他,想要的玩具立马就会买,想玩吃的东西立马就满足,让孩子没有规则感。进入幼儿园后很不适应,妈妈很累孩子很累老师也很累,在幼儿园不听老师的,不如人意就哭闹。因为在幼儿园不会想在家一样,想要干什么就立马得到满足,所以也不想来幼儿园。传统幼儿园一个班级三十几个孩子,三个老师,老师也不会顾忌所以孩子的情绪。在群里的生活里,被当上上帝养的孩子就很难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