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知识爆炸增长的时代,我们却还在沿用几千年来的学习方法。
现在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而今天的一份报纸,信息量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都要丰富;每天都有新知识、新概念、新领域出现,可用知识每4年增加一倍;每天都有读不完的书、每天都有新术语把你搞到一头雾水。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获取无限的社会,数千年来追求滚瓜烂熟的读书方法已经登不上21世纪这艘大船了,现在的我们该如何学习呢?
你必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今天层出不穷的新知识,避免在知识大爆炸年代手足无措。
我们现在的学习目标不该再是记忆知识,而是搜索知识、并过滤、洞察、理解、使用。但普通的知识点很难被我们调用起来,更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去认知这个变化的世界。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点不断进行结构化的重组,并内化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这样在输出的时候才能帮发挥更大的能量,让我们更好的认知世界。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其实就像盖楼一样,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座大厦。
你首先要对大厦本身要有个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想要盖一个什么样子的大厦?设计什么样子的图纸?对这栋大厦做到心中有数——元认知;
其次还有备好充足的建筑材料——知识点;
最主要的是将这些知识点按照图纸的结构,将他们建造起来——知识行动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王国维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何尝不是建立知识体系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元知识
在知识爆炸、 终身学习时代, 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 而是认知效率。学习的目的也不再是为了获取资讯,而是为了增进理解。
我刚进入营销行业的时候,总是渴望将客户及所在行业的所有资料全部了然于胸,一头扎进互联网的资讯大海中,看见什么都觉的很重要。这么做不仅使我精疲力尽,也导致我无法抓住行业重点。我们不仅需要低头拉车,更需要抬头看路。
资讯太多有时和资讯太少一样,对理解力而言都是一种障碍。所以在学习之前,你就要对自己、对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我们学习是为了使用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来炫耀。
对知识体系的认知
正如旅游前要做攻略一样,你也要对自己打造的实施体系要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这就是NLP中所提倡的元认知,是对你所要认知的对象进行认知。
你要学习什么、这一学科有什么特性、它又与什么学科关联在一起、它包含哪些部分,要对学习对象有一个整体认识。这才有助制定你的学习策略,并不断基于现实检视你的学习成果和进度。
生物学有界/门/纲/目/科/属/种七种等级划分,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加快人们未来对新生物的认知速度。我们打造知识体系最理想的情况也是建造起自己的体系划分。
我们现在逐渐认识到碎片化阅读的局限性,其实就是上文中讲到的单个知识点无法起到太大作用。但当你有了你自己的“界门纲目”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推文中读到的一个知识点该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和其他的知识点会产生怎样的联系方式,在体系中会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并放大它的作用。
我认识一位研究全球史的同学,他每次开始学习一个新王朝的时候,总会在书桌上放一份地图和年代表。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时间和空间就是他们的界门纲目。
在学习以前,当你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认知过程进行认知,那么这就是你的元知识。它是关乎知识的知识、思考的思考、学习的学习。
寻找知识的源头
王小波讲过一个笑话:
“二战”时将军视察前线, 看到一个新兵很紧张, 于是给他一块口香糖。
“好点了吗? ”将军问。
“好多了, 长官。 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味道? ”士兵问。
“因为我嚼过了。 ”将军说。
这是个新概念频出的年代,就拿广告行业来说,各种新概念搞得人心惶惶。各种知识付费平台的崛起,让人们倍感焦虑,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筛选和屏蔽。
如果你在西藏望见过长江的源头, 很难想象浩浩荡荡如大海的长江, 源头这么细。
古典老师在《跃迁》这本书中将知识划分成四类。
一手信息:知识源头,研究论文、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教科书、调查报告、讲述底层逻辑的书籍、 行业领军人物的文章。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的极端化观点的陈述,主要以畅销书为主。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大部分的鸡汤文。
我们只有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才能有一天成为创造知识的人。
带着问题去读书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对解答的渴求,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带着问题学习,就像是在森林中有一只会引路的小鸟,你不会觉得一路枯燥,也不需要怎么操心,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看书全凭兴趣所致,或者看到行业大神对推荐的书单,便全数买进,如获至宝。日后不是束之高阁就是读起来费劲,从目录认真拜读,而后在做笔记。不能很好的理解内化而后实践,知识很快就被遗忘,更不用说构建知识体系了。
你需要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让书帮你解答。
第二境:知识点
在理解自己、理解学习对象的基础上,接下来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各种知识点,搞清楚你所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死磕概念,举一反三
在任何一个领域学习都是一样的,最基础层面上,你要死磕的就是那些你看不懂的概念。
在这一点来看,科普类和技能类的书籍比文学类的小说更要好理解一些。科普类和技能类的书籍通常都是一章或者整本书都在讲述一个关键的概念,他会首先告诉你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什么,不是什么;他的外延是什么,他和什么很像,但不像的地方又在哪里;他会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用的时候需要说明什么。接着作者会讲述这个概念是怎么推理出来的,逻辑论证是那些,举例论证又是什么。这类的书籍不会像文学小说那样有一些伏笔需要读者去琢磨。
通过概念-论证-举例的逻辑去划分一本书,你就会觉着这本书条理清晰。
喜欢读电子书的人,可以利用电子书的检索功能去搜索关键词。比如《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这本书,你只要把带有超级符号的这些句子搜出来读一遍,就能更加清晰的理解本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当你能够把一本书拆的很烂,读的很薄,可以口语化的向别人进行推荐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进入到阅读的下一阶段了,主题阅读。
最重要的是对比分析
主题阅读就是一个观千剑而后知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过程。围绕一个主题(关键词)同时阅读几本书,并通过上网检索,寻找与这个主题词相关的文章和论文。进行主题阅读就是在和很多大师交流。
主题阅读最重要的是可以针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一个主题,不止一位大师在谈。每位大师各有见解,他们之间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们各自的创见;他们共同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这个主题本质。
就单从品牌的认知来看,大师们就各有创见。
但他们都承认一点,那就是人心复杂,品牌是在人的心理上启作用。所以就可以得出品牌的本质是一种心理现象。
主题阅读不在仅仅局限于理解了一本书,而在于理解了一个主题。
在学习之中,你要对你的主题有清楚判断,确定哪些书要读哪些不读;同时要不断进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这个循环,你要让作者跟随你的思路,而不是你跟随作者的思路。
第三境:知识行动力
知识是无法指导行动的,能指导行动的只有思想。输出就是将你所学所看的知识内化成思想的重要手段。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最小的MVP
当你通过主题阅读,提取了核心知识点和关键词,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异同,那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连点成线(connect the dots),将零碎知识点整合进一个知识模型。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一定会存在逻辑,你要做的就是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用一条隐形的线将他们串联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这个主题的知识晶体。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星座了,满天星星谁都记不住, 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 形成“晶体”(整合知识),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只要你受过几小时训练, 在夏天的晚上认出星星不是难事。
晶体将各种零散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不仅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启发你创造新的联结,即思维方式。就像石墨和钻石都由相同的碳原子组成, 只不过钻石的碳原子之间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六面体晶体结构。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 《跃迁》这本书中给出了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关联, 树状, 序列, 数据,你可以简称为“关书(树) 叙(序) 述(数) ”。
从难受到高手的过程
网上流行过一句鸡汤,“你努力的程度之地,还远不到拼天赋的时候。”有些看似是天赋的技能,都来自于后天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创造有效的心理表征,说的通俗点是身体和心理逐渐适应“套路”的过程。对于一项运动技能来讲,你需要丢掉以前随意的动作,把自己装进教练专业数据打造出来的规范动作之中;对于写文案来讲,放弃对灵感的依赖,按照策略向-洞察向-概念向-表达向的流程来进行作业。一个依靠灵感的文案人多半是不怎么专业的。妓女不可能按照性欲来接客,文案也不能依据灵感来写作。
在华为准备和世界接轨的时候,曾花费了4800万美金邀请IBM为他们打造了一套IPD作业系统。这套系统历时两年三个月,只顾问费一项就花掉了4800万美金,相当于华为那年的全部利润。在动员大会上,任正非提出了“削足适履”的概念,要求所有的员工按照IPD的流程进行作业,所有的意见都请在你几年后熟悉了这套系统再提。
刻意练习就是一种反人性的“削足适履”,就像健身中的抗阻训练,开始很痛苦,但确是你成为高手的必经之路。
用输出倒逼输入
写作是一种深度思考,可以加深我们对主题的理解。在写作过程中想要写出点言之有物的东西,你必须强迫大脑进行深度思考,主题知识类型的写作尤其如此。如果你不能将一个主题用自己的文字进行解释,将它行云流水般的铺在纸上,那只能说明你对这个主题的掌握火候不到,你需要重新去梳理和理解。
写作同时还是一个聚零为整的过程。一个新人想要融入团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们一块来面对挑战,一个新知识点也是如此,要想让它很好的融入到你的知识体系中,和旧知识产生联系,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挑战。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就像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使得很多区小队、县大队因为一场打援,从而链接成了一片更大的根据地。
不少人不爱写作都是因为卡在了两个地方。
希望憋大招
产出不一定要大, 但是一定要有,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 如果写不出一本书, 就写一篇文章; 如果写不出文章, 那就写一张知识卡片; 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 那就总结一句话。
害怕分享
很多人不敢分享是觉得自己不是行业里面的大V,观点浅薄。如果你这么想,实在是没有必要。你可以放心的去做那些让你感到害怕的事情,你会发现他们不过如此。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知识体系的全流程。
关于阅读,之前有朋友问我说:读的书很快就忘掉了,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是的,读过的书,不一定都记得住,但会存在心里,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你的人生。罗大佑先生说过句,“假如一首歌长度是3分20秒,你听完了,就有3分20秒的人生被改变了”。书,同理,而且可能埋得更深。
写在最后,用西塞罗的话与诸位共勉:
“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该不断学习,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