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的“三界”
根据拉康的理论,实在界是指无法被符号化、无法被语言和意义系统捕捉的“原初实在”,具有不可表征性、创伤性与闯入性等特征。若用实在界来描述释永信的困境,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不可表征的争议本质:释永信面临的诸多争议,如被举报挪用侵占寺院资产、违反佛教戒律等,其背后的复杂情感和真实情况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述清楚。这些事件涉及宗教信仰、商业利益、个人道德等多个层面,无论外界如何解读或评判,都无法触及事件的全部真相,存在一种无法被语言和符号系统完全捕捉的“实在”,这体现了实在界的不可表征性。
……创伤性事件的冲击:释永信被举报这一事件,对其个人声誉和少林寺的形象都造成了巨大冲击,是一种创伤性事件。它超出了常规的宗教生活和商业运作的理解框架,让释永信不得不直面声誉受损、信仰质疑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通过现有的语言、规则和道德体系完全解释和解决,给他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压力和困境,符合实在界的创伤性与闯入性特征。
……象征界的失效:在宗教语境中,佛教的教义、戒律以及社会对僧人的期待等构成了象征界。释永信作为少林寺住持,本应在这一象征秩序中行事。然而,商业化浪潮下,少林寺的商业拓展与宗教信仰之间产生了冲突,释永信的一些行为被外界视为违背了宗教象征界的规则。这表明象征界试图规范和解释相关行为时出现了“失败”,实在界的“硬核”凸显,即无论如何用商业理由或宗教教义去解释,都难以消除争议,体现了实在界是象征界无法完全消化的“剩余”。
……拉康的“想象界”是其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想象界初期的镜像阶段,婴儿会将镜子中的影像辨认为自我形象,借由外在形象对自身形象进行整合,并通过与他者的互动来构建自我认知。拉康的“想象界”是其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想象界初期的镜像阶段,婴儿会将镜子中的影像辨认为自我形象,借由外在形象对自身形象进行整合,并通过与他者的互动来构建自我认知。
公众对释永信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想象界的特点。少林寺在大众心中是神圣的佛教圣地,住持应是严守戒律、潜心修行的高僧形象,这就如同婴儿在镜像阶段看到的“理想自我”形象。当释永信被曝涉嫌刑事犯罪、违反佛教戒律等消息传出后,公众基于以往对少林寺及住持的固有想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众依据心中预设的“高僧”形象来评判释永信,将其行为与想象中的形象对比,这种对比就是想象界中自我与“他者”镜像互动的体现,公众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对佛教、对少林寺的认知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