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星驰版的《鹿鼎记》电影中,鳌拜被描写成神功无敌,远在海大富之上,是假太后取巧用金钗封穴的方法才制服鳌拜。星爷版的《鹿鼎记》无疑是经典,无意否定这段经典,而是想讨论一下原著对鳌拜的描述是怎样的?满洲第一勇士有哪样的水分?真实历史中,鳌拜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首先是对比海大富与鳌拜的武功,在海大富擒住茅十八携带韦小宝进皇宫时,茅十八说‘若是鳌拜有海公公一半的武功,我便不是对手’。当时海大富只是回答,鳌少保是满清第一权臣,是顾命大臣,他一个快要入土的残疾人是没有可比性的。金庸先生在旁白很明显的提出了,海大富只说身份的问题,并没有说武功没有鳌拜高,对于武功海大富是很自信的。话里话外,都表明海大富的武功都强于鳌拜。海大富是崆峒派好手,居然能针对假太后的化骨绵掌创出一套克制的武功来(虽然因为这样练功练岔了气,受了极重的内伤。但这份才学已经跟任我行有的一比了。),这样的修为至少可以排进《鹿鼎记》前五。
然后是对比假太后和鳌拜的武功,假太后和海大富死磕的时候。海大富是利用假太后对敌经验不足,才使得假太后受伤不能动弹。若不是韦小宝这个不确定因素,假太后肯定不是海大富的对手。而假太后比之鳌拜,还是要高一些。这里没有直接的武学对比之处,只能从假太后是武林人士,鳌拜是军中悍将,论诡异、暗算鳌拜实在是多有不如。
金庸原著对康熙制服鳌拜这段历史,还原度相当高,除了出现了一个虚拟的人物韦小宝。
原著中描述,康熙找了十二名十五六岁训练了几个月的小太监,暗算鳌拜。在一开始,鳌拜也以为小皇帝只是测试他的武功,一开始没有下重手,只是开玩笑。即便被韦小宝刺到大腿,还是疑惑没有当真。直到韦小宝被制,康熙自己下场,在背后用匕首刺伤鳌拜,鳌拜才开始真正下重手。在几番生死之际,还是韦小宝撒香炉灰,掷匕首,用30多斤大香炉砸鳌拜的脑袋,最终把鳌拜砸晕。最后,两人亲自动手,把鳌拜用绳缚住。老实说,看到这段简洁的描写,鳌拜是被韦小宝用下三滥的手法制服,被匕首刺伤,被香炉砸晕,可见鳌拜完全没有修习过内功。真心感觉鳌拜武功比之茅十八,不相上下。
而鳌拜的‘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真实的历史上,鳌拜的确被皇太极封为‘巴图鲁’的过。鳌拜几乎参加皇太极时期所有重要的战役,而且都是以猛将的状态完成。顺治帝时期,鳌拜又多方追击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的确是战功赫赫。所以,鳌拜这个‘第一勇士’的称号完全是打仗打出来的,并非是武功有多高。
在真实的历史中,皇太极死后,在顺治元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自杀。满清入主中原,当时满清的权臣是多尔衮,皇太极的十五弟。鳌拜是皇太极军事心腹,所以力主皇太极的儿子顺治登位。在顺治初年,多尔衮是最大的权臣,摄政王,鳌拜多次被打击。在顺治七年,多尔衮北狩而死,两年后他的弟弟多泽也死了。老实说,这两个兄弟是满清入侵最大的刽子手,比之努尔哈赤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尔衮死得早,又没有儿子,这是顺治能够清除多尔衮势力的根本原因。
而苏克哈萨从某种意义上是在告发多尔衮上位,继承了多尔衮的部分势力。这是鳌拜与苏克哈萨对头的深处原因。顺治十八年,顺治去世。康熙八岁登基,康熙六年,皇帝亲政,作为鳌拜唯一的政治对手,苏克哈萨自己率先隐退,把权力交给了康熙。但是鳌拜并不想放手,先是组织罪名杀死了苏克哈萨。康熙与鳌拜的政治矛盾陡然激化。康熙八年,鳌拜在宫内被康熙武力擒服,最后死于狱中。
权臣和皇帝对比天然没有优势,特别是康熙这种精明的皇帝。只要鳌拜没有自己当皇帝的可能性,权臣的落败是必然的。而无论是小说还是真实历史的鳌拜,武夫一名,政治智慧都差了的老远,在历代权臣中恐怕是最拖后腿的。
<�v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