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植字〗 【深圳 张安立】↓
——————————————
《冬至冻至》
岁月如流近年底,今日节气名冬至。阴潜阳生自此始,冬至如年皆倍惜!
一年四季,冬季为末。话说立冬只是敲敲边鼓,小雪乃至大雪亦是打打闹台,这三个节气皆未达至深冬境地,因此尚未造成极寒状态。今天冬至节气已至,冬至乃冬季之第四节气,亦是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二节气,不仅已至深冬之境,而且已近年末,正所谓“严冬将至,春归有期”。每年冬至伊始,气温陡降,冬天更冷,因此,冬至可谓冬季之主角, 隆重登场! 进而与此同时,冬至亦可谓年至,一年到头,岁序更新,证明今年变旧年,明年成新年,时不我待,光阴易逝!人生非漫漫,每年倍惜惜!
古时冬至不仅仅是节气,本身也是节日,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传说唐朝的冬至节胜过春节。
冬至时节,天气正式开始进入冷冻模式。一般来说,如果冬天分为两半的话,那么立冬、小雪、大雪可视为浅冬,冬至、小寒、大寒则称为深冬。因此,冬至正巧谐音为冻至,大地结冰,天寒地冻自此开始将成常事!
冬至解义: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故名冬至。冬至节里,非常神奇,其一,冬至是二十四节气里最先制定;其二,冬至节与清明节一样,在二十四节气里既是节气,亦是节日;其三,冬至伊始,进入数九,冬至正是九九第一天,表示正式进入深冬,冬天也由冷寒模式开始转为冷冻模式,天气自然一天比一天更冷,因此,冬至真可谓冻至;其四,民间有“冬至似过年”、“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俗称“冬节"、“亚岁”,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前后,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阴阳二气转换之日,又称一阳生之日。冬至是一个吉日,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古代诗词里面吟咏冬至节气也是很多。唐代诗圣杜甫的《小至》可谓名篇,全诗如此:“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有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此诗表达了诗人冬至节里比较乐观之心情!同样,明代诗人张弼《冬至日镇江道》亦是佳作:“万户笙歌长至日,一蓬风雨远行人。买鱼沽酒俱收市,且自煎茶洗客尘。”诗人采用白描写法,文字寥寥,却也表达出自己豁然旷达之情怀!
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机。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冬至南北习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吃的东西不同。在北方自然要吃饺子,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而南方则讲究吃汤圆,汤圆又叫“冬至团”,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吃了汤圆大一岁”。
陈志岁《载敬堂集》:“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因此可见,冬至具有双重意义,冬至既是寒冬至极的标志,而且亦是新春将临的预示!
冬至即来,已是深冬,因此,防寒保暖可是重中之重,身体安康才是人生方向!为此,今特拟写一组四韵八句诗语: 《风度且慢,温度为先!》,我们共祝冬天安好!
《风度且慢,温度为先!》
冬至节来天更冷,防寒保暖最要紧!
天寒地冻多保重,从从容容度寒冬!
风度雅否且让边,温度护身乃关键!
冬日问好祝安康,心情乐观自光芒!
据悉,今年冬至非同以往,将是128年来最早的冬至。而且根据史载,上一次更早冬至出现在1896年,又据预测,下一次更早冬至将出现在2028年,距离今年才仅仅4年。而且奇怪,上一次距今长达128年,下一次距今才短短4年。由此可见,此乃大自然之神奇莫测与无穷造化,而非人类意志所能转移。然则,人类贵为“万物之灵长”,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却是充满智慧。比如,今日冬至,古人就留下了许多经典谚语,诸如:冬至在月头,冻死老黄牛。冬至在月中,单衣能过冬。冬至在月尾,大雪齐纷飞。冬至阴,过年晴;冬至晴,过年阴。冬至寒,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寒。冬至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句句细细品读,句句皆有道理。
冬季过半今冬至,年度将毕快年底。 寒冻至极终有期,未几待迎春消息!
二O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