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了钟二毛老师的小说创作课,主题是关于上次作业,一个短篇的讨论与分享。
刚刚,钟老师几句客套之后,大笔一挥把我三万三千字的稿子扫进了垃圾桶:跑网文的节奏,太水。
接着又把我基于事实的一个小说构思否了。
我五味杂陈。
钟老师的凶猛,能否医治我的无病呻吟?
我懂他的苦心;我得把脉一下自己,是已病入膏肓,还是可以重塑?
他要的是有思想有灵魂有血有肉,能震撼到读者内心的故事!
同室创作人员分享了这样的一些故事提要:
一个执着地相信爱情、被那个人伤害得体无完肤依然坚信他情不得已的女子;
一个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虐心又考验智力、层层递进、跌宕起伏的大片一样的故事;
一个有关少年探险、知识与趣味并重的荒野求生类故事;
一个情仇纠缠、探究人性幽微、洞见思想深处的奇情故事;
一个低到尘埃里的穷屌丝,不停地挣扎奋斗,离脱离穷愁的深渊总差一步之遥;触不到希望就能放弃善良、让步于邪恶吗?
名存实亡的婚姻里让人绝望的软弱无力感;你会拿什么来击碎那层坚硬的阻碍你重生的壳?
细节呢?略。
那是可能的未来大片、畅销书的机密。
有了一个牛掰的人,才有不一样好的故事。
文学就是人学。
你首先得有超级有个性的人物,然后拿情节、细节把ta丰满起来。
骨骼、脉络、线索要简洁直白,细节则要丰富、有血有肉。
好的故事写的时候,作者是沉浸其中的。首先要感动到自己,然后才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好故事不能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要站在阅读着的角度,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凭什么吸引人家把故事读下去,读完还回味再三,还意犹未尽,还欲罢不能,还想看续集……
把生活的日常框进你的小说、打进你的架子,只会显得冗长、累赘。超乎习惯思维的意外,是好故事必须的要素。
原来,我只是在码字而已;我的经历太平淡,又缺乏提炼生活的能力;我的思维不够灵光,也不能由生活中的一点一线,铺展点缀出有血有肉的好故事。
我迷惘,我感到无所适从,萌生退意:我如姗姗学步的孩子,徘徊在小说的法门之外,不得其门而入;同室的人们却都有了好的主线,甚至搭建过半,即将完工。
我进退两难,煎熬而痛苦。那个可以展开一个精彩故事的骨架,那个人物在哪里?一个个画面、一幅幅场景掠过,我依然寻不见那个满意的答案。
要成就什么东西,首先得有材料。或许我就不是那个材料。我静下心来,把内心的一些东西进行沉淀。希望蓦然回首,那个惊为天人的主角姗姗而至。
亦或,还是不得要领;那我就安心退出,再不会做这方面的尝试。
毕竟,我是因为喜欢才写些东西的;不能,就没有必要再痛苦地去坚持。试过了,就没有遗憾了;也不会再有不自量力的想法:要是我,或许会写得更棒呢!
犹如囚困在壳里,憋屈地近乎窒息,我依然没有轻言放弃;打破、重塑的过程十分痛苦,煎熬ing。
我理解了,好文字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不能复制、不可模仿,令人敬畏;短篇尤甚!
P.S. 银河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