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习惯性的物种,遇到外界的任何变化,都喜欢用已知的经验去处理未知的事情,通常这种「路径依赖」十分牢固,在短期内很难打破。而成长就是要不断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而成长中的痛苦,就是新旧习惯做对抗的过程。
比如7年前的我,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复杂课题,我习惯的处理方式是能躲就躲,因为我害怕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这对我的自恋是严重的挑战。不行动,就不会错,而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习惯的处理方式,所以成长特别慢。
而现在面对复杂的课题,我的处理方式是通过请教高人、看书等方式了解课题的产生机制,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倒推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资源,逐步通过行动拿到这些资源,复杂的课题在日拱一卒的行动中被逐步化解,目标顺利达成,这份体感也就长在了自己身上。
通过这两种行为习惯的前后对比,你就会发现后一种面对突发事件的思维方式,更有助于「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一种「战略思维」。
什么是战略?战略是「达成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战略的作用有点像导航,条条大路都可以通罗马,如果罗马是你的最终目标,省时间可以坐飞机,想观光可以坐火车,选择那条适合自己的路径,并逐步达成它,这就是「战略设计」。
但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战略设计都是反过来的,并不是根据需要来规划自己的路径,而是先看看手上有什么资源,就做什么样的事,目标就是赚钱,至于能走到哪里就算哪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板明明说自己有战略,但绝大多数的战略却无法落地的真实原因。
时间久了,战略规划是年年做,一提到战略感觉高大上,但就是飘在天上不落地。你看,这也是很多公司习惯的处理方式,战略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是用来装门面的,战略不仅好听,而且显得自己很厉害,滋养老板们的自恋,这才是他们的目的。
所以在目前的求职市场上,真正的战略岗位是稀缺的,而会战略的人也是稀缺的。
战略毕竟要落地,落地就离不开跟公司内部的人打交道。拆解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任务统一拉齐,这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部门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话,因为这样最符合自己的利益。至于别的部门,又不在自己的考核范围内,根本不在意。
所以他们的建议,很少会站在老板的立场通盘思考,这就是「人性」,也是一种路径依赖。
真正的成长,是反人性的,顺着人性设计反人性的制度,战略才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