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模拟题汇编(附答案与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 生
金辉
汽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余老师把头伸出窗外,看着下面浑黄的江水,怀里的玻璃瓶发出轻微响动。这是一早老婆李梅准备的,为了不至于在路上磕碎,一层层包裹严实。
这趟省城的目的,就是和这个玻璃瓶有关,他要把它送给他的学生丁小义。
余老师在塔镇初中教学,从1990年一直教到现在,乡镇初中的升学率不高,很多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毕业后学生也失了音讯。余老师很少来省城,他出生在塔镇,工作分配在塔镇,在塔镇娶妻,生子,和大多数人一样,度过毫无波澜的一生。
余老师去报到的那年暑假,大门刚刷了红漆,鲜艳艳的,与四周灰暗的色调不太相称。从办公室到教室是一条细瘦的水泥路,路的两侧栽着几行水杉,树干高耸,地上积着厚厚一层细长叶子。余老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条路,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要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上几十年。一只虫子从树叶上突然坠下来,被一根看不见的透明丝线连接着,虫子通体泛绿,正竭力地扭动身躯。余老师吓了一跳,人条件反射地往后一退。不过,这并不影响余老师继续喜欢这条路。
报到那天余老师是骑着自行车去的,办完手续又骑车去镇上采买生活用品。车从镇中心马路疾驰而过,风吹鼓起他的衬衫,有点意气风发的意思。
其实,余老师知道意气风发这个词跟自己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疾驰”也只是一种修辞,车轮在他脚下往往都是不紧不慢的,发出一种有气无力的哧啦声。是的,他的性格过于绵和了,像没有弹力的松紧带。
这个比方是她的老婆李梅说的。余老师惊讶于没有读过什么书的李梅张口就是歇后语和比方。比如,她说自己和老余的婚姻就是一块馒头搭一块糕,余老师过于温和的慢性子正好配上李梅的急性子。
李梅的性子很急,人一旦性子急了就会显得有些暴躁,余老师是早就领教过的,年轻那会儿三天两头争吵,主要是李梅吵,余老师受着,至于吵架原因还真说不上来,女人总能找到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对于吵架,李梅有两件辅助武器,即回娘家和擀面杖。前者用来对付余老师,后者用来对付儿子。
这半年来,这两件武器轮番上阵,这主要缘于儿子工作的事。怎么说呢,三十好几的人了,工作总摇摇欲坠。可儿子又大了,动不得手,擀面杖早失去以往功能,只是在争吵时传达一下情绪而已。
当然,急性子的李梅也有慢性子的时候,比如泡制青梅酒。泡青梅酒的过程她会极其细心,缓慢,甚至显得有些过于迂腐。因为这些,青梅酒也成了他们家最拿得出手的贵重礼物。泡青梅酒也不是每年都可以做的,一般选择青梅的大年,大年的果实好,肉质丰富,泡出来的酒色橙黄,宛如琥珀。当然,大年的果实也寓意风调雨顺。要是小年,这一年就会作罢。这为数不多的几瓶青梅酒中,李梅就用一瓶送给儿子的领导,一瓶送给过余老师的老丈人,即李梅的父亲。仅此而已。现在余老师手里抱着的,正是那仅剩的一瓶,它他将去向另一个重要人物的手里,丁小义。
丁小义是什么时候发达的,余老师并不清楚,也是听别人说起,余老师有个“大人物”学生。
那时候余老师常常是学生们恶作剧的对象,不过,余老师是不会多计较的,说你们这点小把戏。又说,有这小聪明蛮好的,就是没用在学习上。
过后,余老师就不教主科了,被调去教了政治。王武最喜欢和余老师聊的还是丁小义,王武说去年有一次同学聚会,丁小义原本也说来的,可他太忙了,走到半路临时通知开会又返回去了。
王武说当年他和丁小义一个宿舍,501,楼梯边上,有一次,一个舍友生日,大家打算在宿舍里悄悄喝酒。那天正好是余老师查寝,学生们是喜欢余老师查寝的,余老师查寝的这天等同于欢庆日。
余老师走进501时闻到一股浓烈酒味,他问谁喝酒了,酒在哪里?大家都摇头,说没人喝酒。余老师一眼就看到柜子上面的酒瓶,由于慌忙,毛巾只覆盖了半个瓶身。余老师说既然你们都不承认,那我就——
后面的话余老师自己也没想好,他只是想吓唬吓唬学生。余老师边说边将手向酒瓶伸去,就在快要碰到酒瓶时,被丁小义抢了个先。你没权利没收我们的酒。丁小义嚷道。余老师从丁小义手里夺过酒瓶,不由分说出了寝室。有人在后面追,不知被谁截住了。大概看到余老师生气了,硬来也不好。
战战兢兢过了几个礼拜,酒的事情不了了之。那瓶酒余老师没有上交,也没有还回去,他也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总之那瓶酒后来就不翼而飞了。
余老师没想过作为一个老师,有一天要去找自己的学生帮忙,更何况这个学生还不一定记得住他。李梅说,为自己的儿子。余老师又一拖再拖,直到李梅的青梅酒泡好了,他才被赶上了前往省城的汽车。
到达目的地,传达室保安拦住了,说必须有预约,才能放行。余老师有点着急,嘴巴蠕动了一下,说我的学生是丁小义。
保安并没有因为这句话而网开一面。
余老师从通讯录里翻出丁小义的号码。这是王武告诉他的,当然,他们都没有试过。余老师把手机递给保安看,号码前面真真切切写了三个字,丁小义,括号,学生。保安不看,说你既然有号码,那你联系吧。这回轮到余老师愣住了,他没想过在见学生之前需要打电话。他在传达室外踟蹰很久,最终还是往那个号码拨了过去。
他将手机紧贴在耳边,电话通了,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说丁主任在开会,问什么事。余老师吞吞吐吐,说没什么事,顺路经过,就想来看看他。又请对方转告丁小义,他是他的初中语文老师,塔镇中学的,不知道是不是还记得——
挂了电话,余老师不知道何去何从,他懊恼不已,觉得刚刚的电话表述不好,当然,即使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他仍然不能表述恰当。余老师身上汗漓漓的。他找了一片树荫,蹲下来,一只飞虫在他耳边嗡嗡而过,挥之不去,余老师这才发现不是飞虫的嗡嗡声,而是手机铃声。
还是那个号码打来的,说余老师,丁主任中午可以赶回来,问可不可以去马路斜对面的小饭店等中午就在那儿吃个便饭。
饭店里很凉爽,店里还没有客人,问服务员,有没有包厢。他将青梅酒搁在边桌上,摆正,一切妥当后,开始给老婆打电话,李梅急迫地问办得咋样,余老师说,应该蛮好的。
已经过了十二点,学生迟迟未到。服务员已经进来几次了,一遍遍问什么时候点菜。他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说,快了,人快来了。有好几次,他想打电话问一问,又担心这时候是不是还在会议中,抑或,是不是自己听错时间了?
他坐在椅子上,不知道是那浓酽的茶让他产生睡意,还是一路颠簸有些困乏,竟不知不觉睡了过去——
余老师记得他刚三十出头时,还没有教副科,还教着主科语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句话出自曹操之口,可是,天下谁能称得上英雄,又有多少人称得上英雄,许多“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人最终也不过是个凡人而已,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记得自己那节课有点激动,尽管底下的学生并没有和他一样激动澎湃。
真正的英雄,有大智慧,大理想,并有实现理想的策略和措施,梦里丁小义说,当然也要有大悲悯,这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常理。说完他大声背诵起来——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丁小义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声音逐渐变得洪亮,余老师也受到鼓舞,他站起来,跟着大声背诵,像回到当年课堂上那个年轻的自己——
服务员将余老师叫醒时已经不早了,他沉沉睡了一觉,觉得格外轻松,又格外累。青梅酒又被他郑重其事地包裹起来,朝着汽车站的方向慢慢步行。
经过一道长长的院墙,透过铁栅栏,他刚抬起头,差点和从树叶上挂坠下来的虫子相撞,他向后一个趔趄,手上的玻璃瓶猛地撞在一旁的石凳上,发出一声脆响,紧接着,液体流出来了。
顿时,酒香扑鼻,浓烈,醇厚。这样的美酒却没有送出去,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狼藉地流了一地,令人无比沮丧。
他呆呆地坐着,与几粒青梅相互凝视。他轻轻捡起一粒,擦掉灰尘,放进嘴里。汁水缓缓地渗出来,细流似的液体丝线一样地经过口腔,经过喉咙……清冽着,热辣着,却带着几许甘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浑黄江水”与“包裹严实的玻璃瓶”形成质感对比,暗示余老师此行承载的期望与现实的沉重。
B.水杉路上“坠虫悬丝”的细节复现,串联起余老师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象征平凡生命中的惊惶与坚韧。
C.李梅泡制青梅酒“迂腐的细心”,与赠送对象的严格筛选,反映底层民众对稀缺资源的功利化经营。
D.丁小义抢酒瓶时“你没权利没收”的宣言,埋下了师生权力关系倒置的伏笔,为省城求援的尴尬预作铺垫。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松紧带”喻性格的比喻嵌套(李梅说出/余老师认同),凸显夫妻间相互塑造的婚姻真相,手法新颖。
B.饭店等待时插入“英雄论”课堂回忆,通过师生角色互换(丁小义背诵/余老师跟读),完成精神弑父的隐喻。
C.结尾“酒液渗喉”的感官描写(清冽/热辣/甘甜),以味觉通感映射余老师尊严受挫后的复杂情绪升华。
D.“玻璃瓶撞碎”与开篇“层层包裹”形成闭环结构,象征传统师道在现代社会关系中的必然溃败,充满宿命感。
3.文中三次出现“虫子”意象,请分析其在叙事节奏调控中的作用。(4分)
4.小说题为“先生”,却反复书写余老师的“无力感”(如性格绵和、求助踌躇、酒碎梦醒)。请结合“青梅酒”与“英雄论”,探究作者对知识分子身份困境的思考。(6分)
答案及解析:
1.C(3分)
解析:C项“功利化经营”解读偏颇。李梅慎选赠送对象(领导/父亲)体现对人情往来的郑重,泡酒“迂腐”恰是对生活仪式感的坚守,非功利算计。A项正确(意象对比);B项正确(坠虫的象征性);D项正确(权力关系伏笔)。
2.C(3分)
解析:C项正确:味觉层次(清冽→热辣→甘甜)对应沮丧→释然→超脱的情绪流变,通感运用精妙。A项错误:松紧带比喻是单向定义(李梅评价余老师),非“相互塑造”;B项错误:梦中丁小义背诵是对师道的传承(“饱含深情”),非“弑父”; D项错误:酒碎是意外事件(撞虫趔趄),非“必然溃败”的宿命。
3.(4分)
首次(报到时):打破平淡叙事节奏:虫坠惊吓制造微小波澜,预示教书生涯的意外扰动;
二次(传达室外):延宕心理时间:飞虫嗡鸣误作铃声的错觉,拉长等待焦虑,强化踌躇心境;
三次(归途院墙):加速情节突转:虫影再现触发酒瓶撞碎,将漫长铺垫的求援叙事推向荒诞高潮。
(评分:每点节奏作用1分,解释恰当1分)
4.(6分)
1、“青梅酒”的身份悖论:
作为师道尊严的载体:酒承载传统“束脩”礼仪(弟子敬师),余老师却反转为“献礼者”,暴露师道尊严的消解;
作为生存资源的置换:酒本用于打点儿子前程(送领导),被挪作重建师生关系的媒介,揭示知识分子在现实压力下的精神妥协。
2、“英雄论”的文化反讽:
课堂讲授时:余老师解构英雄(“最终是凡人”),隐含对平庸宿命的屈服;
梦中重现时:丁小义补充“大悲悯”,恰是对余老师现实困境的救赎性注解——英雄非功业,而在尊严溃败时仍品出生命的“甘甜”。
3、知识分子的存在困境:
身份祛魅:从传道者(教语文)到边缘人(教政治),再到求助者(找学生),“先生”名号渐失神圣性;
价值重构:酒碎后独尝青梅的瞬间(“清冽热辣却甘甜”),在英雄梦碎处重建平凡生命的诗意——恰如李梅在“急躁”中守住的泡酒匠心。
(评分:酒之悖论2分;英雄论反讽2分;存在困境2分。需紧扣“无力感”与“觉醒”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