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时代就驰名中外的大画家刘海粟,十七岁在上海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于无锡建立华东艺专。
他又被中央教育部任命为校长;先后还担任华东高教部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八十四岁高龄还再度出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八十六岁荣获意大利国家艺术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并被聘为该院院士;八十七岁时,还九上黄山,赶赴云谷寺画九上黄山第一图,并题七律一首:
“黄岳雄姿震古今,百年九度此登临。
目空云海千层浪,耳熟松风万古音。
莲座结咖疑息壤,天都招手上遇岑。
一轮独爱腾天能,中有形形报国心。”
八十九岁高龄荣获世界大学联合组织颁发的文化艺术博士称号。
刘海粟有一幅书法被香港船王包玉刚以十万港币购藏,书法的内容仅是八个字:“精神万古气节干载”。一字逾万金,当时被传为佳话。今天看来,刘老的字字画画,都体现了这种珍贵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或者说,正是这种精神和气节,沐浴着他的字字画画,使他成为名震中外的 绝代画师。
刘海粟的惊世画艺,取决于他成人后的继续努力,更植辉于少年时代的勤奋和才华。1896年3月16日,在江苏常州青云坊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又添了第九个男孩。落地时,婴儿的脐带盘在肚子上,因此取名“聚”,字秀芳。后来取意“渺沧海之一栗”,改名海粟。海粟的父亲刘家凤十三岁参加太平军,在戎马位惚中度过六载峥嵘岁月。那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失败后,刘家凤回到了家中。从此,弃军从商,终身不做清朝的官,临终还要家人给他穿上明朝礼服入殓。刘海栗强烈的个性可能是:继承了父亲的秉性。
海粟的母亲是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洪亮吉的孙女,通晓诗文,性格豪爽,和同时代的女子大不一样。她既是:刘海粟的母亲,又是他的启蒙老师。
小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诵唐诗和她祖父的诗文。洪亮吉兼通骈文、诗、词、经史及音韵训古之学,著有诗集《洪北江诗集》传世。
母亲还常常给小儿女们讲她祖父的故事。洪亮吉在二十岁左右写的古文和骈文,就开始为人传诵。他的好友、著名诗人黄仲则去世,他几于里奔丧,料理后事,安抚寡妇孤儿,还刻印了亡友的著作《两当轩全集》,使这位落魂江湖,怀才不遇的诗人的作品得以传世。洪亮吉当时被誉为义士。这两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史上并称“洪黄”
刘海粟生长在这样家学洲源的环境里,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薰陶。
六岁时,母亲送他到家熟“静远堂”去念书。先认方块字,后念《孝经》、《四书》、《五经》、《古文观止》。自天,在书房读书;晚上,母亲还要让小儿子和几个大孩子一道围着风灯,复习古文,背诵诗词。
常州是清代著名画家恽南田的故乡,一向画风很盛。每天下午,书房里的老师教学生画画写字,这是刘海粟最感兴趣的事。
他生性好动,十分顽皮,不喜欢墨守成规。老师教学生用油竹纸蒙在《芥子园画谱》上描画,兄弟姐妹们画得都很认真,只有刘海粟最不老实。他描得很快,然后就自己随意涂画,挨了老师不少责骂。
那时,小孩子读书就象小和尚念经,只求熟读,不懂也不敢问。刘海粟胆子大,不懂就问。有一次,老师在书房里领读《论语》,刘海粟提出了问题:子曰:“曲脑而枕之”分明是随随便便的,吃起肉来,却“割不正不食”,又要求规规矩矩,这哪里象一个人说的?老师讲不出道理,就举起戒尺训斥:“不准问!”
十岁那年,刘海粟被送到颇具新学意味的绳正书院读书。除了古文之外。他还读到了文明书局出版的许多新书如《拿破仑传》、《民约论》等等,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绳正书院旁边,林木深秀,池塘清浅。课后,他喜欢在池旁徘徊,白杨在水中的倒影使他神往。他家住宅的庭院中有一株老梅树,繁茂的花朵迎着冰雪怒放,使刘海粟欢欣雀跃。嵌在书院墙上的几幅石刻梅花屏条,他也喜欢欣赏。对于大自然的美景,他比别的孩子更敏感,也有更强烈的爱。刘海粟在绳正书院学生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但在词诗、书画方面却是一名佼佼者。在一次学年结束的游艺会上老师让他作书法表演。他提笔写了“逢源会委、勇智宏辩”一付对联,笔力刚劲,抱负不凡,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他作画也很大胆,跟别的学生相比,总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他画的一幅《螃蟹》,形象十分生动,曾刊登在当时全国儿童第一次绘画展览会目录的封面上。横溢的才华在他童年就显露出来。
刘海粟的姑父屠寄是近代一位思想家、史学家。他给刘海粟讲解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教刘海粟吟诵文天祥的《正气歌》,还带着儿时的刘海栗去瞻仰苏东坡的洗砚池和东坡书院,拜谒恽南田墓。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许多诗文名篇,在少年刘海粟的脑海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成名以后,刘海栗仍常常提起姑父的教海在他身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十四岁那年,母亲病逝,这对刘海粟是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他因悲痛过度大病了一场。从那以后,他突然变得成熟起来,无忧无虑的童年结束了,他开始思考人生。自己的生活道路该从哪儿起步?
他选择了美术。父亲开始很不赞成。当时学画画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他家里有五房叔叔是个哑巴,干别的不行,家里人才让他们去学画。但是,刘海粟志趣已定,不容更改,不达目的,以哭相要挟。父亲最疼爱这个小儿子,怕他哭坏了身体,只得对儿子让步。
有位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的谭廉,原来是绳正书院的老师。父亲托他带着刘海粟到上海去进了“背景画传习所”。这是刘海粟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美术专业的学习。
传习所的第一次作业是到马路上写生,主要表现树和路的透视。刘海粟画的马路比别人画的深远,树林里还透出了几缕阳光。同学们纷纷叫好,都要拿刘海栗的画去临系。海票的创新精神不但没有遭到老师的贵骂,反而得到了扬。这对后来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创新产生了极有益的影响刘海要成名以后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忘记这位老师的名子一周湘。
那时候,上海外滩有两家外文书店。刘海粟约一位要好的同学去闲逛。他们惊喜地发现在中国传统艺术的精萃外,在欧洲还有那么多璀烂的艺术作品。那些善于表现人物特征的肖像画,笔致自然、色彩明亮的风俗画、历史画使刘海要大开眼界。他买了一本欧洲名画集,又买了一套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和戈雅的专集,一拿回去就兴致勃勃的欣赏,一遍又一遍的临摹,简直着了迷。
对传习所那种重复、单调的训练,刘海粟渐渐感到不满足了。学了半年,他就回到家乡,在常州一个绘画音乐专修馆教画。工作之余,潜心研究、临摹欧洲名画,同时进修古文,沉浸在求知的狂热之中。
十六岁的刘海粟已经是风度翩翩了。老父为他选定了丹阳一个富家闺秀,逼着儿子马上结婚。要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生活在一起,刘海粟哪肯从命? 他在家熟读书时,跟一个姓杨的表妹青梅竹马,一往深情。刘海粟要求姐姐向父亲去表白,要娶就娶表妹。父亲以“八字不合”为理由,根本不听儿子的要求。刘海栗反抗包办的婚姻,一气跑到上海,决意去日本留学,被父亲追踪挡组没有成行。抗争的结果还是老父妥协。刘海渠提出不去日本,就要办一个艺术学校。姑父和其他亲友从中调解,父亲最后答应在经济上满足儿子在上海办学的要求。
创业的艰辛在等待着年轻的刘海粟去赏试,创业的成功之果也在等待着刘海粟去摘取。
经过五分之四世纪的风风雨雨,刻苦努力,年轻的刘海粟终于成长为东方艺术巨人,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两大方面,取得了震动世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