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本节先讲述了促使其运用分子生物学来研究记忆的三件事;
一是转入哥大任职,哥大医学院的优良传统和雄厚的科研力量;
二是和新同事的互补性合作;在作者的科研生涯中,他不断提到优秀的合作者相互合作、促进的事例,说明现代科学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离不开好的团队合作。在哥大的合作者后来也得到了诺奖,高手之间的合作1+1远大于2。
第三是受到某机构的资助,组建了研究团队。该机构是某富商发起设立的,居然在几十年间资助额度超过百亿美元,超过350位研究员,其中100位院士、10位获得诺奖。该机构的口号是“从人,而非项目出发”,它相信只有杰出研究者获得资源与智识上的灵活性来做大胆前沿的工作时,科学才能兴旺。这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后作者回顾了基因调控蛋白质合成的机制被发现的历史,讲到1961年巴黎的两位科学家的一篇重要论文。即使在人类这样的复杂生命体中,每一个细胞的细胞核中都拥有该生命体的全部染色体,即拥有形成整个生物体所必须的全部基因。但为什么全部基因没有在每个细胞中都以同样的方式运作?原来之所以肝细胞是肝细胞,而脑细胞是脑细胞,是因为每一类细胞中,都只有部分基因被打开,而所有其他基因被关闭。而基因根据需要打开和关闭,以实现细胞特定的功能运作。至于哪些基因被打开/关闭,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编码规则所控制。
这个机制给作者以灵感,因为长时记忆的形成有赖于新蛋白质的合成,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那么一定是某些外部因素(环境信号的输入)促使某些基因被打开,而弄清楚这个,那么就能够搞清楚长时记忆是如何产生的。
为了搞清楚这个基因表达机制,通过可控的实验来探索就非常重要了。很幸运的是,作者对海兔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可以通过人工培养海兔的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并将之放在实验环境中进行独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