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创的公众号不到7%,你真有眼光”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一些现象:
为什么毕业几年后,同一起点的同学差距拉越来越大?为什么有些人家庭事业都可以经营的很好,有些人却经营的一团糟?为什么有些人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脑子里一团乱麻,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理清思路而有些人思路清奇,总能从热闹中看出门道,洞察到事物发展的本质?
同时,我还注意到我们此前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应付它当前所遇到的工作内容和理解周遭发生的现象,我们的社会发展正处于混沌和不确定的时代,此前的行业分界正日渐模糊,比如30年没有大变化的汽车行业正迎来史上最大的竞争,在资本力量的加持下,层出不穷的初创公司也敢于进入重资产重投资的汽车行业,同期IT行业的翘楚企业也都纷纷涌入汽车行业。淘宝和京东以为电商平台上再难以涌出竞争对手,这两家公司的高层肯定没意识到另辟蹊径的拼多多的崛起。
一招鲜再也难以吃遍天下。一个人,一个组织体再难以通过模仿、惰性、局部优化的力量来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
因为游戏改变了,游戏规则也会发生改变,除非改变思维模式,这个人和这个组织体才有机会赢得游戏,通过不断地迭代发展,才能保持持续的得分,而持续得分的前提是要定义游戏。
想一想一个可怜的现象:无论我们在跑步机上多么努力地跑步,我们都仍是停留在原地。
所以一个人乃至一个组织体的勤奋努力,如果不能帮助其升级打怪,这种勤奋努力的行为顶多归到人类活动中的气氛组里去,做其他人以及组织体赢得游戏的背景。
所以,随着环境变得混沌和不确定,随着年纪的增加,我们需要升级我们的思维方式来武装我们,比如系统思维。
什么是系统思维?
(欢迎关注公众号“丽歌成长加速器”,助您一路成长)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方法是洞察事物本质更为有用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法不是盲人摸象的分析方法,而是试图站在更高高深更广的维度去看待“象”这个事物。如果用分析的方法分析来分析去,费尽苦功夫,也难以触碰到事物的本质。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多用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周遭的环境乃至这个世界,但是如果到了一定年纪,到了需要彰显智慧的年纪,系统思维的思维方法应该成为一种必需。
掌握了系统思维的方法,我们才有可能从混乱无序的表象中跳脱出来,才有可能洞察到事物的本质。
可惜的是,在我们现有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探究世界本质方法更多采用的是分析思维的方法。处理独立变量是分析思维的核心。
分析思维是一个包含三个步骤的思维过程。
首先,它把需要了解的东西拆开;接着尝试去单独解释被拆开的每一块的行为表现,最后,在把各个块的理解汇集到一起,构成对整体的解释。
但是我们发现独立的变量其实并不独立,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甚至构成循环作用。
所以我们要采用系统思维方法来洞察事物。
系统思维关注的是整体,关注的是动态的整体,关注的是所有可参与者控制的相互作用的变量集合,在更大的系统环境中去理解和学习它在更大整体内所扮演的角色。要掌握系统思维,就要理解相关的元素、结构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比如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职场,我们的家庭都是一个系统。如果只是用分析的思维方式,我们可能找到了一部分原因,但是结果仍有可能是雾里看花,顾此失彼。
但是如果我们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去看待发生的问题,我们可能就会找到系统发生故障背后的真正假设,而不是表面的原因。
如何洞察到系统整体?
要真正洞察到整体,就需要同时理解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过程。这三个方面分别代表着同一个系统的三个不同方面,再加上其外围的环境,就构成了一个互补集。因此,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所处环境共同定义了整体。
结构定义了系统的组件以及组件之间的关系,功能定义了系统的产出或者结果,过程明确定义了各项活动的次序以及需要怎样才能产生结果,所处环境定义了系统所处的独特环境。不管是理解一个子系统还是一个超级系统,都需要把其放在环境的上下文中,离开了所处的环境, 所有的问题或者答案都没有意义。
这样说起来有点拗口。
可以拿一个人的心脏来作为一个系统做例子。心脏的结构是它由什么构成,比如由4个肌肉腔室和一系列瓣膜、动脉和静脉构成。它的功能是它是做什么的,它就像一个泵。它的过程也就是工作方式是就是通过结构产生功能,利用腔室的推送和拉回以及瓣膜的推送和回流来构筑一个交替周期。
为什么心脏要做这些事?我们把心脏放到它所属的更大系统环境下,我们就明白了心脏系统的本质-它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循环系统的目的是使人体和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心脏与自我再生紧密结合,实现了生命系统的新陈代谢。
掌握系统思维不仅要考虑迭代的环境,功能、结构和过程,还需要认识到一个前提-识别和理解对系统整体产生作用的其他重要因素。这些其他因素主要包括财富、权利、知识、美和价值观,这些因素的产生和分配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相互依赖的变量集合,这五个因素对应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所面临着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经济、科学、美学、伦理以及政治。
设计界的鼻祖艾可夫认为,人类个体必需四种社会活动:对真理的追求(科学功能)、对富足资源的追求(经济功能)、与人为善(伦理道德功能)和对美的追求(美学功能)。
一个人生活在人世间,追求来追求去,无非都是追求的这几个元素。这些元素也构成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美好生活”的概念。
这几个元素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是系统思维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比如权利会受到财富、知识、美和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正向积极的,也可以说反向消极的。
在这里我不可避免地想到不少组织机构转型失败的例子,这几大因素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构筑的社会障碍摧毁了组织机构的转型。
但是一旦意识到这些元素的产生和分配之间的“与”关系,而不是“或”的关系,会让我们对现有的一系列问题和机遇产生全新的看法。
一个人的视角变了,他的世界也就变了。
可惜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容易顾此失彼,犯了线性思维的错误。
说到这里,我真的很不喜欢一些畅销书以及文章所倡导的小伎俩。这些书所传授的方法忽视了系统思维的方法,只是见树木不见树林,只是见招拆招。这样的技巧和方法看得再多,也提高不了自己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
举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场面:职场中两人沟通不畅的现象。一些人首先认为的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参与沟通的人本身缺乏沟通技巧,参与沟通的人不会说话,其实事实上也很大可能是因为这两人所处部门不同,部门职责不清,汇报关系紊乱,甚至人际关系复杂有关,而人际关系复杂又可能是因为人们沟通不良造成的误会而引发的另外一种结果。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模式,它背后的假设是因果之间是线性作用,因为“因”产生了“果”,有果必然有因,有因必然有果。但是现实生活中,问题是复杂的,问题背后还隐藏着更多,更大的问题。
与传统的线性思维相比,系统思维采用动态和相互作用的视角,认为因与果不是绝对的,可能是环形互动。
正如《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所说,现实世界是由种种循环所组成,而我们却只看到直线,这是妨碍我们成为系统思考者的首要障碍。所以尽管我们看似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如果使用的还是旧地图就很难找到新大陆。
因为篇幅和时间问题,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分别谈下打造系统思维的底层逻辑以及如何掌握系统思维。
参考资料:Jamshid Gharajedaghi《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