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所求为何?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慨岁月与人生;王阳明则认为“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道出人生修行的关键。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都渴望让一切变得美好,而想成就大事,身上有三样东西必须除掉。
首当其冲的就是焦虑。如今,“焦虑”一词频繁出现在网络热词中。很多人觉得年龄增长就意味着成熟,实则不然。复旦大学教授陈果曾指出,社会上不少人外表成熟,但言行却显稚嫩,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容易焦虑。在生活的不确定性面前,人们常常陷入焦虑漩涡。就像前阵子网络热议的“35岁职场危机”,许多职场人在临近这个年龄时,面对工作变动、经济压力,内心充满了焦虑。房贷、车贷等生活负担让他们喘不过气,工作上稍有风吹草动,就焦虑得难以自抑。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会阻碍个人发展。想要摆脱焦虑,就得专注当下,顺其自然。就像庄子所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不要为了消除焦虑而焦虑,让内心真正平静下来。
过度欲念同样要不得。欲望有好坏之分,积极的欲望能推动人进步,消极的欲望却会把人拖入深渊。电影《寄生虫》里那句“钱就是熨斗,能把一切熨平了”,道出了很多人对金钱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将赚钱视为人生最大目标,可即便真的有钱了,也未必快乐。比如一些网红,为了流量和财富不择手段,过度追求物质,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烦恼。伊壁鸠鲁说过“富裕的本质不是减轻烦恼,而是变换烦恼而已”,我们无法消除欲望,但要学会控制它,在得与失之间保持清醒,不被金钱所奴役。
除了破除焦虑、除掉过度欲念,还得保持炼心。如今,社交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更加紧密,但很多人却很少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跟自己打交道,能让人生更有深度。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喜欢独自跑步、写作、读书、听音乐,在独处中不断思考和沉淀自己。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就分享过这种独处的乐趣。正是在这样的独处时光里,他不断炼心,写出许多佳作。在独处炼心的过程中,我们能想明白很多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让内心更加平静,既能看淡一切,又不失对生活的热爱。
若想成就大事,就要努力驱散焦虑、控制欲念、坚持炼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