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甘”这个名字我叫并非十分恭敬,可叫惯了,也就没改过来。
坐落在体育场路路边的一个小摊,经过岁月的磨砺,现已没有那时的光辉,可还是留给人们不可磨灭的记忆。路边,一个平底大铁锅,蹲在大灶台上,旁边是煤气罐。这些设施从现在看总有种时空倒流的感觉。一个小台面上堆满了煮水煎包必备的用具。门口上方的一块匾,用油漆喷上的“甘氏水煎包”虽然黯然失色,但也耀耀生辉。
他喜欢被人叫老甘,因为这样叫总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体育场路上的街坊邻居们无一没吃过老甘做的水煎包。听爸爸说,老甘自从自己二十多岁就白手起家干这行,现在六十多了还很有干劲,并即将子承父业,真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干一行,专一行。
暑假时,每天早晨我们一家都要早起,去老甘那里排队买水煎包,晚了,就必须接受“再等三锅”的悲剧。到了老甘那儿,找个座位,他便会忙里偷闲地问我们:“还一样?二十五?”我点点头,他便明了:“得嘞,屋里找地儿坐吧。”
只见他把一拍子包好的包子麻利地放入锅中,一个接着一个,均匀地码放整齐。白白的包子蹲坐在平底大锅里,好像一位位排头兵,准备着奉献自己的美味。接着,他迅速地往锅里倒入一大碗水,使水没过包子。鼓着肚子的小包子在水中显得十分丰满,惹人喜爱。他又盖上锅盖,等个七八分钟。这时,水在锅内蒸腾,包子充分地吸收了锅中的水分,这样也使包子更加饱满。打开锅盖,锅中已没有水,老甘均匀地倒油,这是起皮的关键。完毕,他拿起那粗筷,辗转腾挪着,把锅中四面的包子互换位置,这样可以均匀地受热,使每只包子的口感保持一致。中间的包子受热好,便把他们拉到周围,把四周的包子又放到中间。不一会儿,包子底部煎出了一层金灿灿的脆皮,油亮油亮的,使人垂涎欲滴,忍不住要咬上一口。随后,拿夹子把个个水煎包夹到盘子上,有的露出金灿灿的皮,有的露出白亮亮的表面,给我们端了上来:“吃着啊,不够还有!”我们笑笑,他也笑笑。他走回屋外,驼着背,从裤兜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一根,打了火,倚着桌子,抽起来。
他没有光彩,却一直坚持。也许没人回记得他,可是他还是愿意这样做,为涿州市民奉献上一种美味,这就是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