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识老蝈
自从加入“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社群,就好像找到了久别的组织一样,这里的人个个说话都好听,超喜欢这里的感觉……噢,念错台词了。这里的写作氛围特别好,将写完的东西发到群里,总有人给出有价值的反馈。
群中一位叫“老蝈”的同学令我最佩服,佩服的原因并不在于他每天都更新文章,当然这一点也很令人佩服,佩服的原因在于他的教育方式。老蝈通过自己日更的做法,激励他刚上大学的女儿写作,许下父女共同写作的约定,实践着以身作则的标准——要求别人做一件事的前提是,自己先做到。
所以,但凡在群里看到他的文章链接,我都会点进去读一读,顺便在文末的大拇指图案上戳一下。
2、话题源于生活
最开始写作时,我常常没有话题,也很好奇那些经常写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多可以写的话题。看老蝈每日更新的文章,既有连载讲述他进入社会后工作的变化,由打工转向创业的经历的大事,也有去打羽毛球时球拍断裂引发感想的小事,我意识到,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关键要看到生活表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写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便在头脑中种下一颗“为写作找话题”的种子。
当“为写作找话题”这个念头根植于我潜意识层面,我发现,我在意识层面也有了很大变化。
一次在麦当劳,我和身旁三个扯着脖子大喊大叫的中老年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我意识到,光是这件事,就有好几个方向值得写。
比如,可以从分析输赢的角度,总结自己这次争吵的优势和劣势,如果再有下一次,如何能在1V3的情况下完胜,同时还避免冲突升级。
还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几个人偏偏聚在一起时,偏要大吵大嚷,但自己吃的时早餐的时候,却安静的像衰老的兔子一样。
又可以分析,如果再遇到类似这种情况,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争吵,比如抱着“惹不起我躲得起”的心态换个地方。
但事实是,经过这次争吵,半年多来,他们再聚在一起时,说话的声音小了很多。所以,也可以从有问题就要赶紧解决的角度构思一篇文章。
如此一想,脑子就会越来越灵活,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越来越多。就好像李笑来老师在专栏中所说的:凡事儿可以多想一步,不累的。
随后话题会从生活中,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