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本专门讲如何引导儿童阅读的书,不仅直接陈述了阅读的相关问题,更扩展了阅读相关的一些话题及知识点——几乎所有关于儿童阅读方面的疑问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家长们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作为一本工具书,主要围绕阅读、识字、写作来编排。但考虑到教育从来不是孤立事件,从阅读到功课,从生活到习惯,从心理到行为等,所有事情彼此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生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拔出萝卜带出泥,必须系统解决,而阅读作为儿童教育的一部分,同样无法孤立理解、独立完成,它是一个家长或教师整体教育价值观的部分体现。
从“小”读到“大”有多重意义:
① 阅读是一辈子的财富,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让孩子受益终生。
② 小小书本有大世界,从“小”中可以读到“大”。
③ 阅读,可以让人超越狭小视野,成长为大格局、大视野的人。
001 为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时被菩萨叫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个挑了一只镇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全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下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一身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这个朴素的民间故事其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金银的概念还基本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层面,没有本质变化,而“弓箭”的概念则需要重新定义。
Q:在当下,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礼物呢?
我认为,这个最可靠的礼物就是阅读。
我相信,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具体期望是各不相同的,但所有人的第一期望和终极期望都差不多,即希望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样的大目标,通过阅读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穿越时空的学习和修行
文字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几千年来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记录下来,汇成一个无比浩瀚的知识海洋。
阅读可以超越时空,把最优秀的思想带到我们面前。它让我们突破身体的局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畅享古往今来贤哲们的智慧,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看得更长远,想得更深入。
古今中外,智者灿若星河,他们所著的书散落在茫茫时空中,而阅读就像是无障碍地穿越时空的一场旅行,让我们靠近那些闪亮的名字,感受他们的温度和高度,在他们以文字铺就的知识、智慧和经验之路上,找到自己的路径,走出属于自我的人生之路。
(二)给孩子的幸福交一份保险
人生初始,可以说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净而单纯;同时又可以说每个孩子大不相同,家庭、遗传、天赋、境遇等千差万别。
决定一个人一生过得好不好,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内在的幸福感多还是少,因素确实很多,且大部分不可控。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却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阅读。
阅读是储智,也是借力。心理学研究证实,阅读可以让一个人的智商更高,逻辑判断更清晰。它超越年龄、种族、性别,在阅读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出身是贫是富,无论你身居乡野还是都市,都可以借此获得丰富的智力储备和内在力量。
家长或教师如果能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既为他的人生账户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资产,又为他的未来购买了一份幸福保险。
(三)增强竞争能力及综合能力
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及做事的能力,和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来说呈正相关,但并不绝对,生活中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普通家庭培荐出高材生,也看到一些高学历父母的孩子学习困难,成年后各方面非常平,甚至在平均线之下,其中原因肯定不能用“基因”或“遗传”来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孩子的阅读量。
这些年,媒体每年都会对一些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报道,如果留心观察,从媒体报道的字里行间总会看到,所有这些学业出色的孩子,他们虽然家境不同,父母学历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家里书多,爱阅读。当这些孩子谈到他们的成绩时,几乎没有人归因为自己多么用功,而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丰富的课外阅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和一个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在幼儿期、小学阶段,甚至包括初中低年级,往往看不出太大的差异。课外阅读少的孩子在课外班,家长和老师的强力推动下,甚至会暂时表现出成绩方面的优越,这给不少家长和老师带来错觉,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它还会挤占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但当孩子进入中学,随学业的不断扩展和深度增加,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后继乏力。
(四)自我救赎和自我成长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带着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长大,区别只是程度不同。其原因,一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道路都犯过错误,这些错误虽是无心之过,但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二是生活不可能对每个人都绝对公平,亲戚、朋友、邻居、教师、同学以及社会大环境等等都有可能破坏童年的无忧无虑。
任何一本好书,其中往往蕴含着人性的真善美,其核心价值观也是正面的。尤其当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时,就像拥有了一个隐性的知己,它和我们交流思想,倾心畅谈,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孤寂,更让我们对生活对人生有深刻的领悟和洞悉,内心的伤痛也会慢慢地得到平复和治疗。
(五)爱阅读的孩子不容易变坏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内在的智慧会不断提升,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
很多道理,对一些人如同一张薄纸轻点即透,豁然开朗;对另一些人却如高山,难以逾越。这是因为前者通过阅读为自己建立起了很多接纳新思想和新事物的通道和根须。
拿起一本书去阅读,这个行为本身就表明了一种谦逊的生活态度:外面的世界总有我意想不到的精彩,总有能帮助我不断提高的思想和智慧。借助书籍,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会慢慢获得清晰的思考能力、敏据的洞察力,更少陷入盲从和愚钝。阅读能让人看见世界,看见他人,也能让人从外到内看见自己。当一个人能看见自已时,就会自动进入修复程序,并且变得有力量,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这是人生中最可靠,最能受益的事情。
(六)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
家庭教育和一种体育比赛特别相似:马拉松。当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一个人遥遥领先,我们一般不会认为他会得名次,因为未来的变数实在太多。但在比赛的最后阶段领先的人,他获得名次的概率是很大的。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它追求的是孩子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以后的成功,比如非常关键的高考成绩,还有比高考成绩更为重要的幸福人生。
放弃刻意追求儿童早期的优秀,转而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为孩子提供自由快乐的成长空间,这才是直正地为孩子一生最终的成功打下基础,这才是真正把孩子放在了远远高于其他人的“起跑线”上。
那些说学龄前认字会损害智力的说法,是无稽之谈,是矫枉过正的说法,并不具有教育的整体观。它是把“强迫幼儿认字”和“幼儿应认字”当一回事来谈了,这样的偏激会导致儿童错失启蒙教育的良机。
尤其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吸引孩子的东西很多,如果孩子基础识字任务完成得太晚,阅读兴趣没有在早期建立,很可能会一直停留在不爱阅读、浅阅读的水平上,这才会造成儿童智力和心理素质上的落伍。
中国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历经千百年的验证,非常有道理。说的就是人生在起跑线上的状态很重要。父母对于“起跑线”的认识,决定了孩子是否能赢在起跑线上。
(七)阅读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学校的各门功课之间看似相互独立,其实内在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这些联系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由语言和文字来陈述和表达,因此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对理解掌握其他功课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会拥有丰富的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都会相应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喜欢阅读的孩子内心更丰足,自信心更强,精神力量更加强大,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无论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有正向和积极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良好的学业成绩需要多种因素成全,阅读是必要条件,不是唯一条件。所以我们只能说:如果一个孩子爱阅读,他成绩优异的概率会很大,学业优势会随着功课难度增加而越来越明显;如果一个孩子不爱阅读,基本不会有好成绩,随着年龄增长,成绩上的劣势会越来越明显。
002 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只要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几平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上阅读因为爱阅读是人的本能。所谓阅读培养,无非是一方面用心成全,另一方面避免无意中破坏,二者缺一不可,后者尤其重要。
(一)阅读宜早不宜迟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种海量信息包围,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机或游戏机前度过,很少接触到书籍,长大后再培养阅读习惯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不少家长把孩子的早期阅读看得可有可无,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电视游戏里也有知识,用电视或游戏哄孩子。还有的人把“散养”“自由”这些教育概念和阅读对立起来,在学龄前不让孩子接触图书,也不去认字,认为这样可以保存孩子的天真——这些糊涂认识导致错失培养良机,让孩子在上学后一方面疲于应付学业,另一方面难以建立阅读的兴趣。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家长要有适当的“抢位”意识,让孩子从小和图书亲近。同时,自己作为家长也要有心理准备,在儿童早期这几年中,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经常和孩子亲子共读。虽然可能辛苦和劳累,但最终的收获将远远大于付出。
0~7岁是儿童阅读启蒙教育的黄金期,到底什么时间开始,并没有统一标准。虽说宜早不宜迟,但如果因故开始得比较晚,那也不是问题。无须过分考虑年龄,只要方法对头,让孩子喜欢上阅读,任何时候都是培养的好时机。
(二)面对小婴儿,不妨做个“话痨”父母
对于新生儿来说,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新鲜的。色彩、声音、触觉、味觉等都是他认识世界的途径,来自父母的声音尤其重要。
不要因为小婴儿听不懂话,就不对他说话。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也不会回应父母,但父母讲给他的每一句话都会在他纯净如白纸般的意识里留下痕迹,成为滋养他生命的清泉。
只要孩子醒着,就尽量多和他在一起,不管干什么,都给孩子说一说。不用在意孩子是不是听得懂,就当他能听得懂。
平时我们说做家长要忌唠叨,即不说或少说没用的话,但面小婴儿却要做个“话痨”家长,把简单的事用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说出来。家长所说的每句话,都是小婴儿第一次听到的“金句”。尤其来自母亲的语言,包含着爱与温暖,是奠定孩子整个生命底色“红宝书”。
对婴儿说话时尽量用平和的口气,正规的语言。就是平时我们怎么说话就怎么说,平时怎么用词就怎么用,吃饭就是“吃饭”,看书就是“看书”,少用“吃饭饭”“看书书”一类的叠词。这种儿语偶尔用用也不错,很有趣,只是不要太多。婴儿的大脑是一台“复印机”,输入了什么就只能输出什么。用正规语言的好处是,当孩子开始学说话时,他就会表达得更自然而准确。
(三)阅读启蒙从读绘本、读古诗开始
绘本是最简单的故事,古诗是最精美的文字。阅读培养从这两样开始比较好。读绘本大约在孩子半岁后就可以,读古诗可以更早些,在抱着孩子睡觉或和他说话时,不时地给他读上一首或几句。不需要孩子懂,这只是一个亲子互动的行为,父母感觉到爱和美就够了。
现在市场上绘本种类繁多,选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即可。实在不知道选什么就上网看看,了解一下大家对某个绘本的评价。
另外,哪本书好,也因人而异。选书的大致原则就是,尊重孩子的喜好。对父母来说,引导孩子喜欢听故事、看绘本非常重要,至于听什么、看什么并不重要。
儿童喜欢韵律感强的东西,儿歌或诗词几乎为所有的孩子所喜爱。等到孩子两岁左右。会说话了,可以引导孩子背一些经典古诗词。这既可以锻炼孩子的发音能力,也可以让他体会语言之美,还可以认字。
两岁左右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早点晚点都不是问题,但不要太晚,赶早不赶晚。
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全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会真正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期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诗宋词为主的古典诗歌,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四)撕书也是一种阅读
在孩子3个月或半岁以后,就可以让孩子开始接触图书,但这个时期因为孩子太小,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也很少有耐心去听,拿到一本书,他多半是用嘴啃或用手撕。要允许孩子撕书,对于婴儿来说,用嘴啃用手撕都是“阅读”。
所以不要只给孩子买撕不坏的书,而是各种材质的都买些,让孩子的小手感知这些书的不同,知道有的书能撕破有的不能撕破,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绝不要因为孩子撕书就训斥孩子,“撕”是幼儿阅读的一个必然过程。至于撕书导致的经济损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有些用心的家长会把孩子撕坏的书再粘接起来,甚至保存起来,到孩子长大了,就是一份珍贵的纪念品。
(五)给孩子阅读的榜样和环境
从准备要孩子时,先准备好一个大大的书架吧。家里有书,孩子才有机会去阅读;父母爱阅读,孩子才能更好地受到熏陶浸染。哪怕父母不喜欢阅读,也要为孩子买一个书架,让书在未来的家庭构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让书像玩具、食品一样成为儿童生活的必需品。
另外家长最好多结交一些爱读书的朋友,或者多参加一些阅读社团,多与爱读书的人交流,每次都带着孩子去,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自然会喜欢阅读。
(六)在阅读中引导孩子识字
儿童早期阅读有一个特别重要又特别现实的功能就是识字。孩子识字早识字多,一是可以尽早自主阅读,二是上学后功课不费力气。
学龄前儿童识字主要有两个途径:
①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时给孩子读店铺的名字,看电视时读电视上出现的字,还有广告语、车牌号、包装盒等等,汉字、英文字母和数字,随处看到,随时都可以读出来。文字无处不在,“阅读”无处不在。
② 在和孩子读绘本时,可以用手指着上面的文字读出来——边念边用手指字,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慢慢记住很多字。
这里注意的是,“指读”一定要自然,不要刻意。绝不要为了让孩子认字而把注意力放到指读上。目的性太强,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只要出现孩子不喜欢指读的情况,就立即停下来。即使不指读,只要书看得多、字见得多了,孩子也自然会认识那些字。
(七)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
有的孩子喜欢一本书读很多遍,不轻易换新书。有的却是任何书都不想读第二次,不停地换新的。还有的孩子是对于一整套书中的某一种特别喜欢,只看这一本,不看别的;也有的是对某一种不喜欢,看套书时,总把这一本挑出去。这些情况都正常,就像不同的人吃饭有口味偏好一样,不同的孩子阅读也有偏好,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强求。
有的家长也许会觉得反复讲一本书味同嚼蜡,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但只要孩子喜欢,那就讲给他。如果他特别中意一本书,一定是这本书中有什么东西深深地吸引着他,这个“吸引力”就可以成为他对书籍形成好感的媒介,家长可以不理解,但必须迎合孩子。
同理,如果孩子一本书只看一遍,不停地要求换新书,对新的内容充满期待,那也非常好,对这个孩子来说,“新鲜感”就是吸引力。只要书对孩子有吸引力,他就愿意与书为友。
(八)阅读应该是快乐的
儿童阅读培养必须是自由的、快乐的。只有在轻松和快乐中,才真正激发儿童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任何由于阅读而产生的冲突都会严重破坏儿童阅读兴趣,是阅读培养的大忌。
好玩、有趣是衡量家长做得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如果孩子在阅读中不快乐,家长要赶快反思自己的行为,尽快改变。
(九)从陪伴逐渐过渡到不陪伴
亲子阅读总是一个从陪伴逐渐过渡到不陪伴的过程。
陪孩子读到几岁,这因人而异,家长无须纠结。有的孩子四五岁就喜欢自己拿着书看,有的孩子十四五岁还喜欢家长给他读,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阅读基础不同,心理需求不同。家长要做的就是配合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和孩子依偎在一起,共读一本书,这是多么难得的时光,会成为生命中最值得回忆的温馨画面。
但家长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而且如果孩子能早一些学会自主阅读,他自身的阅读内容,、速度和阅读量都会上一个台阶。所以当孩子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亲子共读逐渐过渡到独立阅读。
这个过渡要尽可能做得不露痕迹,要自然而然地让孩子独立去阅读,比如遇到一本孩子很想读的书,家长假装忙得顾不上陪他读,让他自己先读了,然后讲给家长听。不管孩子讲得如何,只要他读了,能讲出一些,就一定要夸奖,激励孩子继续读后面的部分。只要动脑筋,方法总是无穷的。而孩子其实是很容易配合的,因为自主阅读更具乐趣,它是人的天性,就像人都愿意自主走路一样。
最差的方法是家长直接对孩子提要求:“你该独立阅读了。”在识量不多的情况下,孩子缺乏阅读自信,如果家长催得太急了,会引起孩子对独立阅读的反感和对立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十)尽早引导孩子读长篇小说
当孩子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已经能够独立地阅读绘本和文字中等的书籍,且家长感觉孩子的阅读水平已具备再上一个台阶的可能时就要鼓励和诱惑孩子去读长篇小说。
很多孩子面对文字量较大的书,会没有信心,认为那是大人们才能读的,迟迟不肯在阅读上跨一个台阶,一直停留在读绘本和简单文字的浅阅读阶段。这时家长要理解孩子的难处,不要直接指令孩子读而要动用一些诱惑的手段。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看热播的电视剧或电影,家长可抓住这些时机,把原著小说买回来自己读,并且推荐给孩子读。
阅读是不难进入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无所顾忌地拿起一本书读。在孩子的早期阅读中,绝不要因任何原因给孩子的阅读添堵,比如遇到生字要求孩子查字典,要求背精彩词句、复述故事等等,凡孩子不愿意做的一概不做。孩子只有在轻松的状态下,才会发现读长篇小说的乐趣。只要读过一两本,读长篇小说就会变成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会越读越多,越读越快。
(十一)买书最好“细水长流”
家长给孩子买书时,最好不要一下子买很多,即使一下买了许多本书,也最好一本一本地给孩子看,做到“细水长流”。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一下子把很多书堆到孩子面前,孩子会有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经常被父母抱怨不读书的孩子。二是,一本接一本地看,会引发孩子持续不断的兴趣和好奇心。如果一下子有很多书,会分散或降低孩子的阅读兴趣,甚至会引发“阅读疲劳”。在买书方面,父母适当地给孩子制造一些“饥饿感”,更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当然,这要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就是喜欢一下子读很多书,不喜欢本一本地拿到手。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愿意一下子买很多本书,那么父母也不要为难孩子,可以把成套的书一下买给孩子。父母要留心观察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节奏,只要孩子感觉轻松愉快,就是正确的。
003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最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当下,大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随之也出现了“过度重视”的问题。凡事物极必反,过度重视产生的副作用就是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失去兴趣,将一事无成,阅读更是如此。
(一)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四个关键点
(1)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耍和游戏,讨厌任务和规定。
父母对孩子的玩要和游戏怀有什么心态,对阅读就应该怀有什么心态。切忌把阅读功利化,切忌在阅读上和孩子谈条件,向孩子提出“吃苦”要求,或施以奖惩等等。
阅读带来的巨大益处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以后才能显现,而孩子们不可能因为一个远大和长久的目标去“吃苦”。同时,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方法,没有让孩子感觉到阅读就是玩要和游戏,而是把阅读当作任务布置给孩子,然后检查、赏罚,结果就是把阅读这件事和“苦”联系到一起,它会使孩子在想到阅读时感觉到压力和不快。
(2)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表扬和鼓励,厌恶批评和责备,孩子更如此。
适时适度的表扬和肯定,可以增强孩子内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在阅读培养中,父母的榜样作用胜过所有说教。
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着孩子。
作为父母,如果真的希望孩子爱读书,就该自己先拿起书读——哪怕以前不爱读书,也可以从现在开始;哪怕起初是装模作样,也会对孩子产生示范作用。
要经常买书、看书,让书籍成为家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里有书香,孩子更容易受到书香的浸染,自然会喜爱上阅读。
最差的情况是父母一本书不读,却要求孩子去阅读;父母不懂得该读什么书,却强行给孩子选书。在阅读上给孩子做个榜样,不仅可以成全孩子,其实更可以成全自己。
(4)要培养但不要功利,要引导而不是说教。
阅读有很多功能,但不要把阅读当万能药来使,摆正对阅读的态度,是对阅读最好的呵护。
阅读很重要,这个道理只要家长自己知道就行了,没必要讲给孩子听。爱阅读是儿童的天性,只要把阅读正常地引入孩子的生活,孩子自然会爱上阅读。
对于那些不爱阅读的孩子,更不需要跟他讲讲阅读的重要性,很可能因为你给他的道理太多了,或因为你的行为让他感受到了压力,于是产生了抵触情绪。
孩子不可能因为听说阅读很重要就去阅读,更不可能因为受到批评就去阅读,只可能因为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而拿起一本书。无为而为的原则,在阅读活动中尤其重要。家长宁可什么都不说,也不要去淳谆教诲。
以上四点不仅适用于阅读,也适用于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因为教育原理是恒定的。
(二)阅读中应该避免的一些做法
(1)要求孩子阅读时专心
就像人的爱好各有不同一样,儿童的阅读表现也不尽相同:阅读时,有的孩子会表现得非常沉迷,有的只能保持非常短的注意力,有的甚至会边玩边看书,这些情况都正常。不要要求孩子看书“专心致志”,这种要求除了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没有任何其他作用。
(2)要求慢慢读或催着快快读
在课外阅读上,一些家长和老师犯的最无聊的一个错误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读,一字一句地读,他们认为只有慢慢地读,书籍的内容才会吸收消化得更好。这是不对的。
慢工也许能出细活,但慢读却不一定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内容。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速度是衡量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速度快说明阅读能力强。
阅读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一字一字地读会阻得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进程,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一些没有阅读功底的家长,有的要求孩子慢慢读,有的了解到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后,又去催促孩子快快读,比赛谁读得或在规定时间读完后给奖励等等,这些做法都不可取。
想提高阅读能力,不需要人为地去做什么,只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阅量就可以了,儿童在这方面进步惊人,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学生,他的读速度很快就会形成,且由于他们在阅读中想法单纯,急于知道后面故事情节,所以速度常常超过那些同样酷爱读书的成年人。
(3)让孩子背诵“好词好句”
让孩子记忆“好词好句”无非是想要他写作文写得好些,但这样的要求只会打扫孩子的阅读,浪费孩子的时间,降低他的阅读兴趣,不但无助于孩子写出好词好句,还阻挠了他写作水平的进步。
孩子愿意拿起书去读,一定是因为对里面的故事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正是促使孩子一本接一本地去阅读的动力所在。书读得多了,词汇量自然丰富,优美的句子自然会创造出来,因为他已百次地见识过丰富的词汇和美妙的句子。写作是“创作”,必须经由大量的阅读积然后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话语。靠背别人的词句来写出好作文,这几乎不可能,背诵的努力毫无意义。
(4)测试孩子记住了多少
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读完一本书以后去问孩子各种问题,考查孩子记住多少,吸收了多少。这种做法和要求孩子记好词好句一样,都是没有意义的。一旦孩子知道读完一本书还面临着“考核”,他就会将注意力放在应付家长的问题上而非有趣的内容上,阅读就变成了任务和负担,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少。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浸染,而不是“记忆”和“搬运”。只要孩子读得足够多,哪怕他忘记了所有读过的书名及内容,从书中获取的营养也不会减少分毫。
(5)遇到生字要求孩子自己查字典
阅读要的是流畅感。很多家长在孩子阅读遇到生字时,不会痛快告诉孩子,而是要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家长可能认为这样会加深记忆,让孩子认识更多的生字,其实这是对阅读流畅感的破坏,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儿童阅读的特点就是生字多,孩子正是在阅读中慢慢去认识更多的字,只要孩子愿意读,家长完全用不着介意是不是生字太多,孩子是否读得懂,是不是把一些字读错了。只要孩子不问,就要说明他可以看得懂,生字就不是问题。一旦孩子遇到一些关键字不会读,来问家长,就要痛痛快快地告诉孩子。如果家长也不会读,可以对孩子说“这个字我也不认识,我去查查字典”。在孩子的阅读中尽量少参杂功利心,不刁难孩子,不人为地给孩子设置障碍。
(6)干涉孩子的阅读方式
不少家长对阅读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比如阅读要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前后有序,逐字逐句,持之以恒,小声朗读,画出重点……
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基本上是平时不怎么读书的。因为不了解阅读且没有切身体验,就会根随意地用各种想象来要求孩子,胡乱干涉孩子的阅读。
人和人不一样,即使面对的是同一本书,每个孩子的阅读方式也是干差万别的:有从中间看的,有从后面看的,有跳跃着看的;有一口气读完的,也有零打碎敲每天读一点的;有人喜欢在书桌前读,有人喜欢在床上读,有人喜欢趴在地上读。只要孩子愿意拿起书去读,这已经是家长最大的成功了,至于怎么读,家长完全不必干涉。
(7)强迫孩子看家长推荐的书
家长推荐的书孩子不爱读,无非是内客不对或时间不对,一是孩子对书中内容不感兴趣,二是还不到读这本书的时候。阅读就像吃饭,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且在各个阶段需求也会变化,最了解这变化的,还是孩子自己。
如果家长特别希望孩子读某本书,一定要自己先看看。这样和孩子谈到这本书时,就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接下来,孩子愿意读,当然是好事;不愿读,或者读了一部分,半途而废,也正常,不要因此批评孩子,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家长在给孩子推荐书的同时,不妨让孩子给自己推荐几本他感兴趣的书,家长读了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一聊,当阅读成为共同话题后家长再推荐什么书,孩子可能会较为容易接纳。
(8)因用眼卫生和孩子发生冲突
希望孩子多阅读,又害怕孩子眼睛近视,这个矛盾是当下许多家长的心头病。于是很多人就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注意用眼卫生,比如不能躺在床上看书,或必须在哪里看等等。
近视大约和用眼卫生、饮食、情绪、遗传这几个方面有关,家长能够有所作为的是前三个方面。因用眼卫生和孩子发生冲突,搞得孩子情绪不愉快,不但对孩子心理有损害,对视力也没有好处,所以一定要避免。
可以多想想办法,比如孩子喜欢在床上看书,而近视预防中所说的不要在床上看书,指的是不要躺着用手举着书看,因为那样书是不稳定的,眼睛因为看不稳定的东西而容易疲劳。既然孩子不愿意坐到书桌前看,可以建议孩子把书放到床上,自己趴在床上看,这样书是稳定的,和坐在桌边看是一样的,人感觉也非常舒服。
还有在行进的汽车或火车、飞机上看,也会因为书的晃动影响视力,那就找一些有趣的音频,让孩子在这个时间听书。
适当的提醒有必要,但要适可而止,不要变成让孩子厌烦的咽和数落,更不要因此和孩子发生冲突。
(三)注意话语中的“潜台词”
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要表达对孩子的肯定和欣赏。在这要提醒的是,要注意话语中的潜台词,潜台词即孩子听到的信息。如果潜台词说不好,家长想要表达的本意及孩子听到的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
比如,有的家长想激励孩子阅读,就对孩子说:“爱看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妈妈喜欢爱阅读的孩子。”家长的本意是想鼓励孩子去看书,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果我不爱看书,我就不是好孩子,,妈妈就不喜欢我——这是孩子听到的潜台词,它会让孩子面对阅读时有压力,反利于阅读兴趣的形成。
再比如,有的家长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夸别人家的孩子,或用的子对比刺激孩子:“你看隔壁老张家的孩子,那是真爱看书,人家金庸的书看完了,你啥时候也能把这套书看完?”这种比较,潜台词是在表达对孩子的批评和不满,让孩子产生自卑。
家长学会使用潜台词,这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一个意识问题。当家长放弃功利心,能真正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真心地去欣赏和赞美孩子时,潜台词自然就会改变。
说好潜台词,就是说好教育的语言,潜台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台词。
(四)不要排斥读图
读图是指以绘本、漫画为主的阅读活动,读字是指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活动。读图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读字则是阅读的高级阶段。
从阅读的整体效果上来说,读字优于读图,只有孩子成功进入了读字阶段,阅读的终极目的才能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相互冲突的,这两种阅读模式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长期共存,孩子无论喜欢哪个都没有问题。
通常,一个爱阅读的孩子,也会喜欢看动画片、漫画书,甚至会痴迷一些电视剧,甚至直到成年这种状况也没有发生改变,但由于他们读字的兴趣早已稳定形成,所以这些“读图”活动始终是一种消造和放松,不会成为主流。他们知道按自己的需求分配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即使孩子一直不喜欢读字,只喜欢读图,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批评和否定孩子,说不定孩子以后会成为绘本大师呢。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为核心去引导阅读,是家长和老师应遵循的唯一道路,离开了这个基本之道,一切努力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五)当功课与阅读冲突时
如果放开让孩子读课外书,孩子只沉迷于阅读,影响了功课,怎么办?
在设法让孩子喜欢上阅读的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奔着阅读能提高学习成绩这个目的去的,因此一旦孩子真的喜欢上了阅读,手中常拿的是课外书而不是课本,出现废寝忘食的状态,很多家长就开始不淡定了。
课外阅读对功课的负面影响只是短暂的,阶段性的。从长远来看,阅读对功课只有成全的功能,没有消解的副作用。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闻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会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书还有“减负”功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股都表现平凡,哪怕是写作业的速度也要慢得多。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和用功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功底,年级越高越会力不从心。
遇到孩子因为看课外书挤占了看课本的时间,家长根本不用着急相信孩子自己会慢慢学会调整。实在想说,也不要批评,而要正面肯定,比如说“爱阅读的孩子没有真正的功课落后,你这两次没考好,不用在意下次争取考好点就行了”。家长越是这样表现出理解,孩子越能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