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14,6-9-6,滕文公章句下9-6》
今天是丁酉年壬寅月辛未日,正月十七,2017年2月13日星期一。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孚,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一.孔子73,孟子84。
孟子生于东周战国时期。小孔子约179岁。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孔子73岁,孟子84岁,所以民间有"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
小时候算命,命书上两件事印象深。第一是从事文化的官。命书上还有画像图示,那是至今过目不忘的唯一一幅记忆犹新的儿时画作。上学年龄到了,母亲特别为我改名,以文为心,一则根据命书,二则寓志于名,寄以殷望。愧对母亲的是,中年方知立志,岁月催人易老。惟恐深负厚望,思亲悔愧无极。
第二件是寿命84。当时觉得"要活这么久啊"的感觉,现在则是"能活这么久么"的疑问。无论如何,因此而从小对84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事儿我就不操心了,要紧系于"立志"二字。
学问的道路上,我惟愿学曾子。曾子临终前,最后一次教弟子们的是这样一件事,他说,小子们,你们抬一抬我的脚,再抬一抬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而今而后,我知免夫。曾子说,我马上要离开人世了,我才松了这口气。换言之,不到最后一口气,都要终身、终生保持戒慎恐惧。如曾国藩先生所志者:惟进德修业二事。
我给自己的order是:最差不过是到死未能闻道,那也要以"中道而废"的姿态告别人世;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不管余岁多少,绝不找任何借口"画地自牢"。
冬夜早起,为贪睡所执。我就问自己:请问你赖床不起的资格是什么?足以傲世的天资?足以挥霍的青春?足以充裕的学识?足以通达的学养?什么都没有,那就起床,去读书!从此,只要过了3点,但凡睁眼即起,绝不粘恋;即起即读书,绝不逛微信微博。
二.孟子时代的乱象剖析。
孟子说,上古以来,治乱相寻,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经历过来的。到了今天,更加可惧了。圣王不作,是指尧、舜、文、武这样的有德有位的领导人很久没有出现了,各国的诸侯靠"哪个拳头大哪个说了算"的逻辑,相互争斗;
处士横议。处士,是指没有出任官职的在野人士;横议,杨伯峻先生译为乱发议论,真是精当之至,佩服佩服,太让我服气了!孟子说,不循正道的人,各自提出一家之学,乱发议论,其中,尤其卖力的就是杨朱、墨翟二人,所以,杨朱、墨翟的学说,布满天下。天下的学者,要么归于杨朱学说的旗下,要么归于墨翟学说的旗下。这样一来,再没人谈圣人之道了。杨、墨的辩论赛很热闹,孔门前的车马不见几辆。
三,无君无父,两个概括性概念。
1,杨朱的理论,主张为我。各人自扫檐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只管好我自己,我身以外的治乱安危漠不关心。这样的话,天下国家,谁与共理呢?这是无君。
墨翟的理论,主张兼爱。提出泯除远近亲疏的差别。这么说来,把天性至亲视同路人,这是无父。
一个不关心外面的事,一个不关切自己的亲人。无父无君,做人的道理全掐死灭绝,这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这些乱发的议论,迷惑世人到这样不堪的地步,害人之深,不可胜言。害处说也说不过来了。
当年,公明仪曾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是,老百姓脸上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是率领野兽去吃人。"而今天的杨、墨之害,比这还要深重。
2,我们现代人,口中念叨的"以仁事亲,以义事君"是轻飘飘的。可是,这两句话可是从尧、舜以来,一路传到孔子的精髓!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圣人传下的一点真骨血。
不是这句话不够本质,是我们没有存养。
师父教我说,学问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滋养生命。
这句话我体会了两年。
两年来,在每一次抉择面前,我都会问自己:你要存养什么?这样问了之后,每次都会选择做学问。说实话,若没有这样的对话,我是不会作出那些选择的。也因着这样的经历,两年来体验了很多需要勇气的时刻。
康德总结启蒙时这样说,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性的决心和勇气。
如果按照康德的哲学,这两年也是我的理性成长最大的两年。
存养,不仅成为过去两年始终坚持的选择,也是我在新的一年重点描了放大的粗体字的关键词。
存养。
3,为什么说杨、墨的乱发议论比"率兽食人"的危害还大呢?
孟子说,杨、墨的学说广泛传播、占据舆论、引起关注、到处开研讨会、成为媒介头条,这么一来,孔子的学说就被遮蔽了。如此,则使得荒谬的学说欺骗百姓,阻塞了仁义的道路。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也就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人与人也将互相残杀。
这就是孟子诊断的时代病症了。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