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汉魏朝诗》今日笔记
叶先生用很短的篇幅介绍了两位太康诗人:潘岳和张华,总体评价不高,但是他们两个人有太康诗人的风貌。
潘岳和张华都是很有才华的诗人,在那个时代,有人说“潘才如海,陆才如江”,也有人说潘岳的文才“灿若舒锦”,像一匹打开的锦缎。张华不但是个诗人,而且知识特别渊博,几乎无所无知,他曾著过一本书叫《博物志》。
尽管这两个人都非常有才华,可惜他们的是都缺乏飞扬的感发力量。为什么?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户?是以论其世也。”
作品、作者、时代三者之间一定有一种微妙的关系。诗人与诗作之间有许多复杂的关系,中国的诗歌,它里边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感发的力量与生命。
这种感发的力量与生命从何而来?王国维说过,诗人要“能感之”,也要“能写之”。
作为诗人首先要有感受这份生命力的能力,然后你好要有表达、写作的修养和技巧。
诗人的差距在哪里?
在于每个人所具备的感发生命和力量大小、高低、广狭、深浅的种种不同。
中国诗歌中感发生命的大小、厚薄一定与诗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潘岳和张华的诗缺乏神采跟这两方面都有关系:
1. 太康时期是混乱时局,社会风气不好
2. 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太康时代的诗人缺乏较强的性格和较高的品格,大都被名利、禄位所拘囿,很少有人能站出来坚持正义和品节,张华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