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的堕落
麻雀是一种司空见惯的鸟儿。这种鸟,在小时候,我们只叫它“老噪”。因为发音问题,总是叫成“老赵”。说来惭愧,一直到成家以后,有一次睡得正香,外面叽叽喳喳的叫声把我吵醒,心生厌烦之际,突然想到了老赵。原来老赵是“老噪”。而 “老噪” 的正名就是麻雀!虽觉不好意思,但总算开悟了点儿。
麻雀,国家保护动物,体态小巧玲珑,多生活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机警,聪明胆大 ,有较强的记忆力。据说如得到人救助时,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当受到侵害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当然 ,它们会在庄稼成熟时啄食果实,让人头疼,这时候在地里就会形成一大景观——稻草人。
如果说它们啄食庄稼,是为了生存,还有谅可原。但它们总爱聚在一起,鸣声喧噪,跟吵架似的,不看场所,不懂自律,叽叽喳喳,惹人讨厌。尤其是春梦正好的早晨,被其吵醒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啊!
其实,麻雀单从外表上来说,应该也是可以讨人喜欢的,但却自甘堕落,一直以来毫无进化。而春暖花开之际,来自茂树深处的一两声莺啼,清丽悦耳,虽未谋面,却已令人心生爱怜。尤其在麻雀们,无休止的舌战衬托下更显其难得!
由此,我想到了人。俗话说“ 贵人语迟 ” 。不管是在生活中或者在电视剧的情节当中,不难发现,越是有分量的人说话越少,说出的话都是举足轻重。而那些整天哇啦哇啦说个不停的人,多半没什么人在意他说什么。甚至有人会说他神经病。更严重的是,有时候随口而出的一句话,会招来祸患。我就有此体验,把人家惹恼了,人家给自己下绊子,在背后说自己坏话,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明白了,怪不得别人,谁让自己的嘴不严实呢!
《大学》里讲,“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儿子上大学时,外甥一家在我家的平房里住。外甥的女儿做了个小手术,还没一个月,外甥就催着他的女儿,一个人背着大书包去上学。 我正好赶上,就训了他两句,怪他不知道疼惜孩子。而且说了一句非常不该说的话:“ 要是我的孩子,我会让他休学的。” 结果 ,我儿子没多长时间把脚踝骨摔断了,必须休学。我真是懊悔不已呀!
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智者寡言。说话少了,思考的时间就多了。思考的时间一多 ,就不再是不经大脑的轻薄之言了。所谓的心直口快,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话语迟缓的人, 往往会更好的保护自己。
不记得哪位大师说过,动物的感知能力比人类强,比如在地震或者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动物们大都有预感,而且会有一些异常的举动,但它们不会说。人类呢,会说,但却预感不到。
嘴,首先是用来吃东西的;其次是用来表达的。表达的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 不要胡言乱语。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所,适当的语言表达 ,才真正显示出一个人的尊贵和高雅,而不在于话语的多少!
拒绝浅薄,拒绝无脑。不学麻雀,自甘堕落。给自己留威严,不留祸患;让别人爱听,无烦恼。学会适时止语,做个有思想的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