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位某大学人文学院女教授谈起商圣范蠡,说范蠡三散家财,是范蠡相信自己很有才华、很有能力,“千金散尽还复来”,怕什么,赚钱很容易!
哇,很容易?
现在经济那么不好,但是就有很多人鼓吹“赚钱很容易”。
可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没看到容易两个字,我看到的是“苦心戮力”。
这个词,在描述范蠡的时候,用了两次。
1
一次是“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这一段话,说的是范蠡二十多年辛苦劳碌、呕心沥血、默默发育,终于等来机会,帮助勾践成就霸业,自己也获得了“上将军”的功名。
苦身戮力这四个字当中,不仅仅包含了勤奋辛苦,也包含了各种隐忍。这种隐忍,有因吴国强大、越国弱小的隐忍,也有对越王勾践骄傲自大的隐忍。
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击败吴王阖庐,听闻新继任的夫差要报仇,决定先下手为强。范蠡认为不可,说:“战争是凶器,发起战争的人是违背天德的,而率先挑起事端是下作的。用阴谋违背天德,穷兵黩武,亲自去做下作的事,是上天反对的,做这样的事必然不利。”
可勾践不听啊,说已经决定了。君主说已经决定了,做为臣子,当然只能听命。勾践被夫差击败,被围困于会稽。
勾践懊恼不已,问范蠡:“我不听先生的话,落到如此境地,现在该怎么办呢?”
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这个回答,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谦卑的;能够节制事理的人,就会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现在,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王,做他的奴仆。”
天道盈而不溢;地道因地制宜;人道卑辞厚礼。
这次勾践听进去了,照做了。
勾践返回越国之后,要令范蠡管理政务,范蠡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范蠡非常清楚自己的特长,也了解别人的特长。兵法治军,文种不如范蠡;而治理国家,范蠡认为文种更为擅长。
而越国,也在文种的治理下,强盛起来。
吴国四处争霸,伍子胥处处阻拦,终被夫差所杀,此时勾践要起兵报仇,被范蠡阻止了。此时,勾践回国三年。
勾践回国的第七年,越国已经兵强马壮,再次想起兵伐吴,又被范蠡阻止了。范蠡认为还缺少一个时机。
勾践回国的第九年,吴国与晋国争霸,出重兵与晋国会盟,吴国国内兵力空虚,范蠡终于等到了天时,劝勾践出兵,终于一举灭吴。
这九年的等待,其中煎熬,相信苦苦等待一个翻身机会的人能有所体会。
孙子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之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兵法 形篇》)
我们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抱怨老板不重用自己,或者抱怨大环境差。老板是你能改变的吗?大环境是你能改变的吗?先让自己强大起来,这叫“不可胜在己”,然后等待时机变化,等待属于你的机会到来,你知道机会来的时候你必然能胜出,但你不能决定机会什么时候来,这叫做“胜可知而不可为”。
这就是,苦心戮力!
2
第二个“苦心戮力”,在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之后。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耕于海畔,苦身戮力”,这八个字包含了创业的辛苦。
关于范蠡经商的种种故事,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娓娓道来,此文就不重点着墨了。
司马迁在“范蠡救子”的故事中提到范蠡在提起自己的长子时说道:“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范蠡说长子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奔波劳苦,知道谋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
这是赚钱很容易吗?
受过什么样的苦,才不敢乱花钱,才步步谨小慎微?
说实在的,我对现在某些高校教授、专家,张口就胡说八道颇为反感。现在大学生就业那么难,你们不能教你真正谋生的技能么?
扯远了,回到主题。
所以赚钱并不容易,你看到的容易,都是结果,而这个结果是靠“苦心戮力”的过程换来的。
潜心打磨你的能力,锻炼你的心智,等待一个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