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听不进你说的话?——《悦享听·财务自由之路》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也叫将心比心的交流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不愿意去先了解对方就妄加判断、妄下结论,这是很多人交流困难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假设有一个非常荒唐的眼科医生,他给病人配眼镜,然后他把自己的眼镜脱下来给病人试戴。他的理由是:“我戴了10年了,效果很好,就给你吧,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谁都知道这个行不通,可医生却说:“我戴着就是很好啊?你再试试?”病人说:“我看东西很模糊啊?”医生说:“只要有信心,你一定看得到的。”病人再抗议的时候医生就恼羞成怒了:“算我倒霉,我好心没好报!”你可以发现这个眼科医生还没有诊断就先开处方。
但和人沟通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啊?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尤其是那一种别人的话才说一半他就把人打断,说“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了,你是这个这个这个意思,我告诉你应该怎样怎样”。这种人是非常自以为是的,所以常常让人觉得很无语。
那在人际交流中呢,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比如有的父母总说“跟孩子很难沟通”,或者“孩子听不进自己说的话”。那真的是孩子听不进你说的话吗?还是你听不进孩子说的话呢?
比如下面的一段对话:母亲:“说吧宝贝,告诉我,你感觉怎么样啊?我知道这不容易,但是我会尽力去理解的。”女儿说:“哦,我不知道。妈妈,你也许会认为这很愚蠢。”妈妈说:“当然不会了,你可以告诉我的。宝贝儿,没有谁像我这么爱你,我只想使你幸福,什么事使你这么不开心呢?”女儿说:“好吧,跟你说实话,我就是不再喜欢上学了。”“什么?”母亲惊讶地问:“这话什么意思啊?我们为你的教育做了那么大牺牲,你竟然说这个话,你不上学以后可怎么办呢?要是你能像你姐那么用功你肯定比她学得好,你有这个能力的,就是不肯用功。好好努力啊,要有积极的态度。”
接下来是什么?就是沉默。
你发现我们总是急急忙忙地给别人好的建议,认为这就能解决问题了。我们往往不能首先花一些时间进行诊断,然后去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
那我们怎么才能够养成知彼解己的习惯呢?
第一,放弃“自我式的回应”。什么叫自我式的回应呢?就是随便接一个话题来都能谈自己半个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建议。比如说“我以前有类似的经历,我有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感受,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还有就是“价值判断型的自我回应”,就是随便下判断、给定论。比如:“你这么做还不就是为了什么什么吗?”
还有前面我们说的“自以为是型的自我式回应”,就是妄断别人的动机、非常自我地沟通,就是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阻碍自己倾听,阻碍理解别人,这是一种毛病。
另外,要想真正的能够知彼——就是了解别人,将心比心地倾听是最重要的。
因为人听话也分几个层次:
层次最低的就是听而不闻、耳边风;其次叫虚应故事:嗯,啊,是的,哦。一般人这样频繁地回应的时候,往往他是心没在肝上;第三个层次的倾听是选择性地听:只听合自己口味的话;第四个是专注地听:每句话也许都用心用脑地听,但是不是真正地听出感觉,能够理解对方还不一定。那层次最高的就是将心比心地倾听,也就是你听的出发点是为了理解而不是为了回应,也就是通过对方说的话你来理解一个人的观念、他的感受和他内心的世界。将心比心地倾听和同情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同情掺杂了价值判断和认同。有时人际关系的确需要多一份同情,但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心。将心比心也不是代表你什么都赞同他,而是指愿意深入了解对方的感情和理智世界;还有,将心比心地倾听有极强的治愈作用,可以为别人提供“心理空气”——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了,而人精神上呢有一种需求、有一种渴望,需要一种“空气”,就是被了解、被肯定、被赏识。你能将心比心地倾听别人说话就可以提供对方这种心理空气,满足对方精神上的需要,因为只有当人被理解了以后,他才愿意听你的建议的。
我们本节播音的重点是知彼解己,就是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对方自然就容易理解你了。理解别人是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的态度,而聆听和倾听别人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它也是一种态度。
〖感悟分享〗
高效能人士的第五个习惯是“知彼解己”,也叫将心比心的交流原则,是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知彼解己就是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知彼解己”是人们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获得公众成功,需要养成的一个重要习惯:首先是知彼,然后才是解己。既然是要与人合作,清楚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态度就是最重要的,所以要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他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以自己为中心去理解别人,也就是自我式回应,和人沟通变成了表达自己、妄加判断、轻易下结论、妄断别人的动机或者虚应故事,往往达不到交流沟通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放弃“自我式的回应”,摆正姿态,做好倾听、表达两个方面的训练,不断提升聆听和倾听别人心声的技能,督促自己做到知彼解己的移情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将心比心地倾听和理解,才能实现有效地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