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得感这个词越发频繁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连同原生家庭,回避依恋,NPD一起被广泛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如出一辙的钝感力,厌女症。比起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人们更倾向于将其归结为一种现象和话题,在媒体不断消费这些心理问题时,它们也就成为了娱乐的一部分,人们因为被共情在弹幕中发出一串惊叹,然后作罢。
在心理学中,低配得感通常指一种人内心深处对于自己所应得的好的事物持有较低的认知和感受。这可能来源于糟糕的成长环境、失败的个人经历。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低配得感常见,但并不健康。
事实是低配得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个人发展,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更会加剧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负面情绪和心理疾病。
那么该如何获得高配得感呢?结合读过的几本书以及焦虑康复的经历,我有几点感受尤其深,分享在这里。
想要获得高配得感,首要就是建立自信,建立一种现实和客观条件之上的自尊自爱。
我推荐的方法是拿出一张纸,在中间划一条分界线,左边写出你认为自己拥有的所有优点,右边缺点。这些优缺点可大可小,可以来源于外在,也可以是某种独特的品质和内涵。完成后,请仔细阅读每一个特点并给出对应的现实依据加以证明,最后,请熟记于心。
优点过多或缺点过多都是偏颇的,建立自信的基础是保持最大限度的客观。而当你足够了解自己,你自然会清楚什么是你应得的,什么是你需要为之努力的。
另一点我想聊的是运动。
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有助于维持外在,让你的身体稳定而蓬勃,更能加强你内心的秩序。
告别焦虑的这半年多,我慢慢捡起运动并逐步制定计划,从而获得更多对自己的掌控感,我的思维方式也从焦虑型变得更加积极和稳定。
现在我每周规律的进行力量训练、有氧和户外运动,即便遇到了挫折和不如意,运动也能让我的心理状态快速回归可控,而积极的思维方式会让我免于过度内耗和自我否定。
最后,想要获得更健康的配得感,你的社交圈也需要保持“健康”。要和价值观契合的人做朋友,远离过度的世俗和竞争,避免无意义的互相吹捧,以此类推。
作为一个社交活跃的人,除了熟悉的老友,我时常会主动去认识很多新朋友,通过这些新朋友我培养了更多的爱好,认识了更宽广的世界,但也学到了非常重要的一课:不要和价值观迥异的人深交。
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价值观迥异的两个人长期作为朋友相处,其观念会逐渐趋近。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秉持你所不能认同的观念,那你最好不要和他做朋友,因为这段关系能给你带来的,要么是扭曲的同化,要么是低认同,而这些只会不断降低你的自信和配得感。
还有一些教科书式的tips,比如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培养长期爱好、自我提升等等,在此就不多赘述。一个我听了很多年的播客Hidden Brain,推荐给所有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人。
再分享一个小锦囊,“自信没有天花板,自卑才是无底洞”,遇事默念三遍,也许有用。